身边开德系车的朋友,可能都听过或者亲身经历过这么一件烦心事:同样一辆车,比如说宝马或者奥迪,在欧洲那边跑个十万公里,机油可能还满着呢,可到了咱们国内,有时候刚跑个几万公里,仪表盘上那个黄色的机油壶警报灯就开始闪了,提醒你该补充机油了。
时间一长,“德系车爱烧机油”这个说法,就像个标签一样,牢牢地贴在了这些车上,让很多车主心里犯嘀咕,是不是厂家搞区别对待,卖给我们的车有问题?
其实,这事儿远比“好”或“坏”要复杂得多,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质量问题,更像是一场因为“水土不服”而引发的误会。
这背后的原因,主要藏在咱们国家独特的用车环境和德系车本身的设计理念之间的矛盾里。
咱们得先从这些车的“出生地”说起。
德国的工程师在设计发动机的时候,脑子里想的场景是他们自己国家的路况。
德国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高速公路很多路段不限速,路网发达,堵车情况相对较少。
一辆车在路上跑,大部分时间都能保持一个很高的速度,比如时速一百公里以上,发动机转速稳定在两三千转,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工作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发动机的温度能保持在最佳范围内,汽油燃烧得特别充分,就像一堆干柴遇到了烈火,烧得干干净净,基本不会产生什么烟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积碳”。
同时,发动机内部的活塞和活塞环在高速运转下,能非常有效地把气缸壁上多余的润滑机油刮下来,让它们顺利流回油底壳。
整个过程就像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各司其职,机油自然不会乱跑。
现在,我们把视线转回国内。
尤其是在大城市里,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早晚高峰期,高架桥上堵成一片红色的长龙,市中心道路更是走走停停。
有数据显示,一些一线城市的平均车速甚至不到每小时25公里,这个速度,骑自行车可能都比开车快。
这就导致了德系车那颗为高速奔跑而生的“心脏”,长期处于一种非常憋屈的状态。
它想跑快,但路况不允许,只能频繁地启动、刹车、怠速等待。
这样一来,发动机总是在一个“半热不冷”的尴尬温度下工作,汽油的燃烧就不再那么充分了,会产生很多没有烧完的油气。
这些油气在温度不高的气缸壁上冷却下来,就会和机油混合,慢慢形成一层黏糊糊的油泥,时间长了就变成了顽固的积碳。
德系发动机为了追求更好的动力性能,通常会把活塞环和气缸之间的间隙做得非常精密,这在理想状态下是优点,但在积碳面前,这些精密的结构反而成了藏污纳垢的死角。
那些黑色的积碳会像水垢一样附着在发动机内部,尤其会堵塞活塞环上那些比针眼还小的回油孔。
这就好比家里的下水道被头发堵住了,水流不下去只能往外冒。
同理,机油回家的路被堵死了,就只能被活塞带到燃烧室里,跟着汽油一起被烧掉,这就是“烧机油”现象的主要原因。
有维修厂统计过,长期在市区拥堵路段行驶的德系车,机油消耗量要比经常跑高速的同款车高出三成以上,这足以说明路况对机油消耗的巨大影响。
除了路况这个最大的矛盾点,咱们给车“吃”的东西,也就是机油,也大有讲究。
欧洲有自己的一套机油标准,叫做ACEA标准。
这套标准可以说是为德系这种高性能涡轮增压发动机量身定制的,它特别强调机油在高温高压下的稳定性。
简单来说,就是要求机油在发动机最严酷的工作环境下,依然能保持足够的黏度和强度,形成一层坚韧的油膜,保护发动机内部的零件,同时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防止机油乱窜。
这个标准里有个关键指标叫“高温高剪切黏度”,德系车要求这个值必须大于等于3.5,才能保证在涡轮高速运转产生的高温下,油膜不会破裂。
而我们国内的机油标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更多是参考美国的API标准。
这个标准更侧重于燃油经济性,也就是省油,对于高温下的性能要求相对没有ACEA那么苛刻。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市面上很多机油虽然标号看起来符合要求,但其内在的高温性能可能并不能完全满足德系发动机的胃口。
有些车主如果用了这种“水土不服”的机油,或者为了图便宜用了品质不达标的产品,那机油在发动机的高温高压下很快就会性能衰减,变得像水一样稀,自然就更容易从各种缝隙中流失,被烧掉了。
再加上一些车主的保养习惯,比如觉得保养手册上写的七千公里换机油太频繁,非要拖到一万公里甚至更久才去换,这无疑是让已经“疲惫不堪”的机油继续超期服役,加剧了烧机油的风险。
最后,咱们的驾驶习惯和周围的大环境,也给这个问题添了一把火。
在拥堵的道路上,为了抢个道、加个塞,很多人习惯于一脚地板油猛然提速,然后又一脚急刹车,这种“战斗式”的驾驶方式,会让发动机和涡轮增压器长期在高负荷下运转,它的内部密封件磨损自然会加快,时间长了就可能出现渗漏,这也是机油消耗的一个途径。
此外,咱们国家的空气质量和路面扬尘情况,相比欧洲也更复杂一些。
汽车的“肺”——空气滤清器,负担就重得多,更容易堵塞。
进气不顺畅,燃烧效率就会下降,又会反过来加剧积碳的生成。
还有部分地区的汽油品质问题,比如硫含量偏高,燃烧后产生的物质会对气缸壁造成轻微的腐蚀,破坏其平整度,同样会影响活塞环的密封效果。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像早年间大众那款EA888发动机,确实在设计上存在一些容易导致烧机油的短板,但厂家后来也意识到了问题,在后续的第三代产品上通过改进活塞环设计、升级油气分离器等方式,已经大大改善了这个问题。
如今新款的宝马B48、奔驰M254等发动机,在机油消耗控制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出色,烧机油的投诉率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
而且,烧机油也并非德系车的专利,一些日系品牌的发动机,在行驶里程长了以后,同样会出现机油消耗增多的情况,只是德系车因为保有量大、关注度高,这个问题被放大了而已。
说到底,德系车在中国烧机油,不是一个简单的“质量不好”或者“偷工减料”就能概括的。
它更像是一个为特定环境设计的精密产品,在进入一个全新且复杂的环境后,所表现出的一种“适应性不良”。
随着国内油品质量的不断提升,车企针对中国路况进行更多的本土化调校,以及车主们对车辆养护知识的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正在得到缓解。
作为车主,与其纠结于过去,不如着眼于现在,通过选择符合标准的高品质机油、定期清理积碳、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以及严格按时保养,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烧机油的困扰,让爱车的强劲动力和驾驶乐趣得到充分的发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