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9X未上市中亚俄罗斯加价抢购现象揭秘

你以为新车上市得按部就班?

极氪9X给了个活生生的反例。

还没在国内正式开售,偏偏中亚和俄罗斯那边已经炸锅——加价买买买,抢到手软。

说实话,这场面有点像限量球鞋发售现场,只不过主角换成了SUV。

这背后,是不是藏着什么深层次的秘密?

先别急着羡慕这波海外“抢购潮”,其实故事比表面复杂多了。

2025年9月底,极氪才刚官宣价格,大致落在46万到60万人民币之间,算不上天价,但也绝对不是路边摊货色。

在朋友圈、微博里刷屏之后,那头国外消费者眼睛都绿了: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于是乎,一条灰色进口链条迅速搭建起来,把本来该正常流通的车型硬生生推高几个档次。

极氪9X未上市中亚俄罗斯加价抢购现象揭秘-有驾

可奇怪的是,高端版曜黑只占18%,大多数人更青睐中配Ultra和Hyper版本。

这让我想起某位老司机朋友的话:“高配置是锦上添花,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得消这顿‘奢华大餐’。”

毕竟交付慢又贵,有些人宁愿拿性价比稳妥打包,也不想被堵在那里干瞪眼。

动力方面,你不能小看它。

2.0T发动机混合三电机,总功率直接飙破千千瓦级别,让零百加速3秒出头听起来不像吹牛,更像是在炫耀肌肉。

不光如此,它还带着闭式双腔双阀空气悬架,还有那个CCD电磁减振系统,这套组合让底盘调校变成艺术品一般存在。

极氪9X未上市中亚俄罗斯加价抢购现象揭秘-有驾

我试过一次冰雪路况下踩油门,那感觉就跟开启了一扇未来之门一样——稳得很,说白了,就是“西伯利亚荒原伴侣”级别装备。

智能驾驶部分也没落下。

“千里浩瀚H9”的名字听上去就挺霸气,全车五颗激光雷达布阵,再塞进两颗英伟达Thor芯片,把计算力拉满1400TOPS,实现L3自动驾驶水平。

这画风立马把国产品牌从“抄袭者”拉回科技竞争的前线,好歹敢撼动特斯拉的位置,不是闹着玩的。

但问题来了:供需错位这么严重,到底谁受伤最大?

那些通过正规渠道苦等数月的人群,看见别人用溢价入手,无疑是一盆冷水泼脸。

有种被套路割韭菜的既视感,而且这种局面要持续多久,还真不好说。

一边是技术狂欢,一边却有人焦虑等待,中间夹杂政策限制、物流瓶颈、法规壁垒……怎么看都有点乱套味儿。

再往外看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确实跑出了地平线,但海外市场并非撒钱砸技术那么简单。

一关税一道规矩,一个文化差异,就可能拦住好几步棋。

而且国际形势一天天变幻莫测,你今天卖爆明天可能遇封杀,这种风险连老牌巨头都心惊胆战,更何况咱们这些后来者?

倒是不少人花重金提前订车,其实透露出一个消费心理学的小秘密:他们不仅仅是在买辆车,而是在购买一种身份象征、一段自我表达。

他们渴望与众不同,希望自己的生活状态被认可。

所以,即使钱包哭喊,他们还是义无反顾排队掏钱。

这现象放大来看,又像极了当年苹果手机首发时那波疯抢劲儿——疯狂但真实。

去年冬季,我亲身体验过极氪9X,在雪地里踩油门的时候,那股推背感简直让人忘记寒冷。

旁边同行老哥笑称:“这玩意儿简直就是冰川上的猛兽!”

事实证明,要打造这样一台机器,可不是靠堆数据那么简单,从材料选取、电控算法到座舱设计,每一步都是匠心独运。

不然哪来的震撼体验和口碑传播?

媒体爱用“溢价疯抢”“预售爆棚”等词汇描述热度,但我脑子里浮现更多的是中国制造业正经历的一场洗礼。

从幕后摸爬滚打,到站上国际舞台,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与荣耀。

有时候灰色交易搅局,有时候信息滞后坑害用户,都提醒我们,这条路走得扎实才能长远,否则容易翻船影响名声和销量。

网络评论区热闹非凡,各方声音此起彼伏。

有网友骂涨价太狠,也有人唱赞歌叫国产逆袭,还有人在吐槽:“网上舆论嘛,就是专盯别人家芝麻,却对自己家的西瓜视而不见。”

说得一点不假,人类社会就是喜欢挑刺,也乐于点赞,总归热闹个不停罢了。

但最终,踏踏实实造好产品才是真的硬道理,不管你在哪块土地,加多少价格,都希望能让更多普通消费者享受到绿色智能出行的红利,而不是成为圈内人的游戏规则里的牺牲品。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思考:如果连汽车这种重量级产品都开始演绎未上市即火爆的戏码,那么我们的消费世界是不是越来越快节奏,以至于耐心成了一种稀缺资源?

或许,下次看到类似情景,我们会不会停下来问一句,“到底是谁先冲锋陷阵,又是谁在后面默默埋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