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敲打打”到“机械臂飞舞”,安徽造车厂“逆袭”之路!
提起造车,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北上广,但近年来,一个“后起之秀”正在悄然崛起,它就是——安徽!
今年前5个月,安徽汽车产量全国第一,新能源车产量第一,汽车出口量也是第一!这背后,究竟有什么“门道”呢?
“智”变新生:机器人比工人多,数据收集快得吓人!
江淮汽车的老总说,他们不做模仿,要搞新科技豪华车!去年九成收入用来搞研发,未来五年每年至少拿出八成收入继续投。和华为一起组了五千多人的团队建新工厂,里面有一千八百个机器人,生产线上装了一千五百个AI检查点,每道工序都被盯着。
蔚来汽车更是“狠角色”,研发花了六百亿,申请了近一万项专利。他们工厂八成工序是AI决定的。
安徽的造车厂,已经不再是“榔头敲打”的时代,而是机械臂飞舞、数据实时收集的智能工厂!
集群发展:搭台子,银行掏钱,徽商资本助力!
安徽把车企都聚在一起搞创新。江淮的人可以随时找清华、同济的专家讨论,连吃饭路上都能谈问题。合肥有个汽车创新中心,车企和高校联合攻关大项目。全省安排合肥芜湖主打整车,其他城市专攻零部件,没人抢生意反而发展更快。
银行也给新能源车企业发钱很积极。农业银行专门设网点,派三十岁的年轻团队上门服务,给十五家企业贷了六十亿。建行计划四年投七百亿。到五月为止,全省新能源车贷款余额一千一百八十四亿,六成企业拿到钱。还有个十八亿的主题基金,投了五十七个项目。
徽商大佬们也真金白银往回搬钱,五年四千多亿砸向新能源,比亚迪、弗迪这些项目动辄百亿起步。
未来展望:充电焦虑解决,芯片自研突破,安徽造车厂将更上一层楼!
虽然电池回收和芯片国产化还在摸索,但测试场的自动驾驶车已经跑起来了。全省统一充换电APP,不用再切换七八个软件找桩。
未来,随着芯片和电池回收这两块短板的补齐,安徽造车厂将更上一层楼,有望甩开别人更远!
安徽造车厂的逆袭之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坚持创新是关键。 无论是江淮的“智”变新生,还是蔚来的“砸钱搞研发”,都体现了创新的重要性。
集群发展是趋势。 搭台子,企业抱团取暖,才能形成合力,打造产业集群。
资金支持是保障。 银行贷款、产业基金、徽商资本,为安徽造车厂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人才引进是基础。 吸引高端人才,才能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安徽造车厂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