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视频,典中典,一个靓仔开着法拉利去加油,对着加油员淡定地说了四个字,“加50块”。
场面一度非常尴尬,加油员小哥估计CPU都干烧了,寻思着这大哥是不是在整什么先锋行为艺术。
50块钱,按现在的油价,95号汽油也就给你个6升左右。法拉利这种油老虎,百公里油耗奔着15升去,这6升油能干嘛?够你从地库开出来,在小区门口的保安大哥面前秀一下声浪,然后就得盘算着怎么滑行回车位了。连绕着四环跑一圈都属于极限挑战,属于是把超跑开成了共享单车,主打一个扫码开锁,骑到地方就算胜利。
这事儿离谱吗?离谱。但你以为这是个例?那就太天真了。评论区一堆人现身说法,说自己开法拉利加20的,开兰博基尼加30的,加油站员工都快麻了,看见超跑过来,第一反应不是“大客户来了”,而是“艺术家来了”。
如果说之前他们只是把蛋糕藏起来自己吃,那现在就是不装了,摊牌了,直接告诉你,我就是来蹭个盘子拍照的。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是富哥体验生活?还是传说中的破产前最后的体面?
都不是。
核心就两个字:成本。或者说,是一场掀桌子式的“面子经济学”。
我作为一个真的琢磨过二手超跑的中年人,给你说个现实。现在的二手车市场,那不叫市场,那叫屠宰场。一台2019年的法拉利F8,当年新车落地奔着400万去了,现在呢?220万就能拿下。价格直接腰斩,跳水冠军看了都得递根烟。
价格下来了,门槛就低了。以前买法拉利的,是家里真有矿,现在买法拉利的,可能是家里真有网。
一群年轻的创业者、网红、自媒体人,他们发现了一个天大的BUG:拥有一台法拉利的使用权,远比拥有它的所有权重要。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是法拉利出现在视频里的那15秒,是它停在派对门口的那半小时,是它带来的流量和社交货币。至于这车能不能从北京开到上海?Who cares?他们甚至都不需要这车能开出朝阳区。
所以,加油就成了一门玄学。加满一箱油,八九百块,能干嘛?对于他们来说,屁用没有。但把这八九百块拆开,每次只加50块,能加十几次。每一次加油,都能拍一条短视频,都能在流量的许愿池里扔下一枚硬币。50块的油钱,换来几百万的播放量,这生意,就问你香不香?
这他妈才是商业的本质!
他们把这台红色跃马当成了一把能开光纤的瑞士军刀,而不是一台需要伺候的机器。信仰?信仰能当饭吃吗?能换来直播间大哥刷的火箭吗?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对“技术”和“品牌”的崇拜,正在被一种更原始、更民粹的力量解构。
你以为决定自动驾驶未来的,是特斯拉实验室里跑出来的惊人数据吗?错。是山东聊城的老头乐大军。只要大爷躺得快,任何L4级的自动驾驶系统都得当场宕机,算法工程师看了都得给大爷磕一个。技术的高墙,在不讲道理的现实面前,就是一层窗户纸。
同样,你以为法拉利的品牌价值在于它赛道的传奇、无敌的性能?是,但不全是。对于奔驰、特斯拉这种品牌,它最值钱的就是那个标本身。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什么刹车、什么公差,他只会觉得你在狗叫。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现在,这群加50块油的年轻人,正在用一种近乎“道诡异仙”的方式,对这种品牌玄学进行降维打击。他们根本不爱你,他们只是想用你。他们把法拉利从神坛上拽下来,把它变成了一张“压缩毛巾”,需要的时候,用50块钱的油当水一浇,瞬间膨胀,撑足场面;用完了,拧干了,扔回车库,谁也不认识谁。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法拉利比作压缩毛巾,可能有点侮辱跃马。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又有点那个意思?
这就是当下的竞争法则,不是什么存量竞争,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以前大家还讲究个体面,打价格战也是你降八百我降一千。现在呢?不跟你玩了。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大家都没得吃。小米汽车是把蛋糕端走了,那这帮玩“微量加油”的,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讲真,我有时候觉得,现代商业的复杂程度,已经超过了人类大脑的处理极限。就像我昨天晚上想了半天晚饭吃什么,最后还是点了外卖。
所以,那个加油员小哥的表情,才是整个事件的精髓。他看到了一个逻辑上的断裂,一个他无法理解的荒诞场景。一个本该挥金如土的符号,却在为几百块的油钱精打细算。这种错位感,比任何戏剧都有冲击力。他看到的不是一个抠门的富二代,而是一个时代的切片:符号正在与实体脱钩,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
车,不再是交通工具,它是一个内容生产的道具,一个可以随时启动的任意门,通往那个看起来很美的世界。
所以,别再纠结那50块钱了。那个年轻人可能真的现金流紧张,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一种近乎“发疯”的、自爆式的行为,精准地踩在了这个时代的G点上。他不是在开车,他是在给这个荒诞的世界,再添一把火。
真正荒诞的不是那个只加50块油的年轻人,而是这个逼得他只能加50块油,又能让他靠这50块油翻盘的世界。
就问你怕不怕?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