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是非常便民的交通工具,不过很多车主在使用电动车时,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需求,会对电动车进行改装,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保障广大车主的出行安全,从源头根治改装乱象,近日,北京市推出了自律公约,有1085家门店已行动,如果两次改装立案,将会取消电动车品牌授权。
电动车改装乱象,根源在于商家
虽然改装行为五花八门,有的是提高电动车的时速,有的是更换大功率的电机或者大容量的电池,有的则是安装遮阳伞或者遮雨棚,但是可归纳为两大类型,根源在于商家。
第1种:车主主动型
在使用电动车时,有些用户出于便利性或者是提高车辆的性能,对电动车有改装需求,要求商家对电动车进行改装。
最常见的改装是解码提速,新国标电动车限速25公里,但是有的车主为了提高通勤效率,要求商家解除限速器,使电动车飙升到40公里,这样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或者有的车主要求更换大容量的电池,目的是为了增加电动车续航里程,但是却忽视了可能存在的火灾隐患。
另外有的车主会给电动车安装遮阳伞或者遮雨棚,虽然能够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但是却破坏了车身的平衡,容易导致电动车侧翻,或者引发交通事故。
第2种:商家主动性
有些电动车商家,为了提升销量或者为了增加利润,在销售电动车前对整车配置进行篡改。
比如有的商家把锂电池更换成铅酸电池,目的是为了降低售价吸引客户,这不仅仅违反了新国标标准要求,而且加重车身重量,影响制动性能。
有的商家为了讨好车主,促成交易,在销售电动车之前会主动提出解除速度限制,作为增值服务,让车主认为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无论是哪种改装行为,都是由商家参与,所以电动车的改装整治应该重点从商家抓起,这样才能够从源头控制改装电动车。
1085家门店已行动,加入抵制改装自律公约
为了保障电动车出行安全,《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已经实施,而且最新版的新国标也已经重新修订,强化了电动车的防篡改设计。
2025年10月,在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市电动自行车行业协会联合多个头部品牌,共同推出了《北京市电动自行车行业抵制拼改装等违法行为的自律公约》,对改装行为“零容忍”。
《公约》要求所有门店遵守国标与地方法规,同时承诺禁止任何经营性的改装,包括拼装、加装、篡改时速在内,要做到自觉遵守拒绝拼改装行为。
同时对于违规的行为,也明确了处罚的标准,对于首次发现改装行为并行政执法部门立案的,门店需要停业整顿7天,品牌方则暂停供货30天。
如果累计两次立案及以上,的要求直接取消品牌授权资格,这也就意味着该门店以后不能继续销售经营的品牌。
《公约》实施以来不仅对商家进行约束,而且对品牌方也提出了更高的责任,品牌方需要监督约束代理商,门店建立进货检查和质量追溯体系,确保每辆电动车可以溯源,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85家销售门店完成了公约的张贴,包括了雅迪、爱玛、台铃、小牛、九号等一线大品牌在内。
比如记者在采访9号电动车北京区域负责人时透露,接下来将会每周巡查权门店,一旦发现改装服务,立即停业整顿,两次违规就直接取消授权,整个行业都在严抓合规,谁也不想因小失大,商家避免失去代理品牌授权,品牌方也避免因为改装而影响声誉。
总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