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两点,你的车悄悄完成了一次“升级”,第二天续航里程莫名缩水近百公里——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众多新能源车主的真实遭遇。
一位威马EX5车主在参加完厂家“迎新年用户特优”活动后,发现车辆充电至99%时电压不足406V,冬季续航从官方宣传的400公里骤降至160公里。更让他震惊的是,维权群里超过500名车主有着相同经历,而这一切都始于一次所谓的OTA升级。
2022年初,173名威马车主联名向威马汽车发送律师函维权。然而维权路上,车企的应对方式更让人瞠目:春节前夕半夜2点多,威马通过OTA将车辆系统远程更改,试图“秘密消除锁电证据”。
01 锁电地图:哪些品牌在操控你的电池?
广汽丰田iA5车主遭遇了典型的“锁电”操作:通过OTA升级BMS电池管理系统程序后,车辆原58.8kWh的可用电池容量减少了近10kWh,实际续航里程缩短近100km。同时驱动电机输出功率被限制在60%以下,车辆性能明显变差。
上汽荣威ERX5车型在一次系统升级后,电池从48.3度电减少了十几度电,导致实际续航减少近百公里。长城等品牌旗下的纯电车也遭遇了车主维权,用户指责车企利用OTA技术悄无声息地将电池输出功率“上锁”。
蔚来车主董先生的经历则展现了另一种锁定模式。他购买的一辆二手蔚来EC6在事故后选择到修理厂维修,结果修完车后车辆电池被厂家远程锁住。蔚来方面的解释是“出于对风险的考虑”,要求车主必须到指定售后点检查才能解锁。
2022年12月,一名广州车主爆料,广汽埃安4S店通知其车辆存在电池故障需更换电池,因疫情影响未立即前往,结果遭到埃安方面强制远程锁车,导致无法出行。
02 技术背后的商业逻辑
所谓“锁电”,通俗来说就是通过修改BMS电池管理系统,重新定义电池的电压范围,继而影响电池的容量与充放电性能。车企这样做表面上是为了电池安全,防止过充导致的锂离子过多堆积引发短路和燃烧。
有动力电池从业人士分析,把电池容量锁定在安全范围内确实可以降低风险。但问题是,车企在操作过程中缺乏透明度,甚至试图掩盖真实意图。
更值得关注的是,OTA召回模式正在国内汽车市场被广泛应用。据市场监管总局数据,2021年我国OTA召回涉及缺陷车辆292万辆,占全年总召回量约三分之一。对车企而言,OTA召回最大的优势是节省成本且更高效,大部分OTA召回在3个月可完成90%。
有分析机构估算,到2022年,汽车OTA将为车企每年节省约350亿美元的成本,“相当于17.5个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投资金额”。这种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部分车企倾向于用OTA升级替代正式的召回程序。
一位车企内部员工透露:“很多不太明显的错误,主机厂没必要急着召回,可以在车辆免费首保时,或通过远程升级系统暗地里把问题解决掉,这是车企惯性思维。”
03 维权困境:车主与车企的拉锯战
面对车辆性能的突然下降,车主们与4S店展开了“拉锯战”。不少车主认为,如果厂商是出于安全角度考虑要降低车子性能,就应做出明确说明并给出相应补偿。然而,车企的模糊态度让车主们感到无助。
威马车主刘毅透露,他的车是去年5月被通知可以进店免费做保养后才“中招”的。还有车友是因为去年6月被通知新增“及插及充”功能被锁电的,4S店给出的理由各不相同。
蔚来车主董先生最终选择卖掉车辆,因为他无法接受厂家的种种做法。他认为厂家强制锁车严重侵犯了车主的所有权,涉嫌违反《反垄断法》。
法律界人士指出,《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第五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封锁或者垄断机动车维修市场。托修方有权自主选择维修经营者进行维修”。厂家强制锁车的行为属于严重侵犯车主的所有权,车主有权请求赔偿经济损失。
04 智能汽车时代的控制权之争
智能汽车的普及引发了一个根本性问题:车辆的实际控制权到底在谁手中?一位车主表达了普遍担忧:“我们更担心的是,车企可以私下里通过OTA对车辆更改系统,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些车企在OTA升级中加入不弹窗的隐形条款:“我们可对您的车辆系统进行远程更新或修改,而无须向您发出进一步通知或获得您的同意。软件更新或修改可能会影响甚至删除储存于您车辆系统中的个人信息。”
国家监管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要求车企在采取OTA升级前,要把相关代码提供给国家备案,不允许主机厂“随意”改动汽车的代码。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汽车部主任肖凌云强调:“虽然我们鼓励企业用OTA的方式实施召回,但不能用OTA的方式逃避召回,或者替代召回。”
有用户提出,断开车辆网络连接或可防止OTA升级。但工程师王华表示:“主机厂配置在车上的卡是主机厂开通的,一般不会让用户知道或者操作。”这意味着,车主很难真正阻止车企的远程操作。
当一位蔚来车主卖掉被他视为“枷锁”的智能电车,重新开上一辆传统燃油车时,他说了一句引人深思的话:“我失去了智能导航,但重新获得了控制权。”目前,针对远程锁电的集体维权案件仍在多地审理中,2025年预计将有更多相关法规出台,试图在技术创新与消费者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