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表弟借来五菱缤果让我深度体验,这辆410公里日常代步的城市小车在狭窄巷道中的灵活与续航都超出预期

近两年的城市电动车市场,渗透率从4%飙到约12%,十万级的小车成了刚需。缤果S的官方续航是410公里(CLTC,环境因素大,实际还要看你开空调、堵车程度),我在日常城里跑动,常见是在330–350公里区间,极端温度下会掉一些。手里这车刚提回家时,指尖在方向盘纹路上摩挲,硬塑料触感带着新车味道,像刚打开的保鲜盒,清脆又冷冽。

表弟把钥匙塞给我,说:‘你先开着感受下。’ 我点头,关门处的咔哒声干脆,我坐进座位,眼前这块屏幕像正对着我的小窗。

上个月表弟借来五菱缤果让我深度体验,这辆410公里日常代步的城市小车在狭窄巷道中的灵活与续航都超出预期-有驾

车里,再熟的一句对话也要有。老婆问:这屏幕多像手机,能不能用? 我笑道:Ling OS 还挺直观,语音识别也靠谱。 她拍拍方向盘,说好用就行,别像以往那样卡顿半天。

核心数据先放桌面:410公里(官方/CLTC,环境因素大),330–350公里(体感/估算/样本少),直流快充最高75kW,30%到80%约28分钟(样本少),电池50.6kWh,低温直热技术让冬天也不怕,最小转弯半径4.8米。对比在同价位的海豚,缤果S的后排没有空调出风口这一点就很实操地差别——换句话说,冬天后排乘客的舒适性就被拉低了一截。

上个月表弟借来五菱缤果让我深度体验,这辆410公里日常代步的城市小车在狭窄巷道中的灵活与续航都超出预期-有驾

从供应链和研发的角度看,这样的车子就像一锅成本可控的汤。直热式电池包,像把汤直接烧到锅底,省去一整套冷却回路,生产线就像拼装乐高,一块一块的模具和测试数据把整车的对齐度变成看得见的手感。你可能觉得这话有点玄,其实就是:越清晰的成本结构,越容易在量产时把同一辆车的配比压到一个更稳定的边界。

说回实操。与海豚同价位的一位同事比较过:海豚的后排有空调出风口,乘客舒适感要稍好;缤果S的后排没有,长途会有点热区冷热不均。驾驶感受上,缤果S的起步轻快,日常城市路况下没有拖泥带水的迟滞,但如果你追求极致的静谧,风噪在80km/h以上就明显起来。这些都不用靠厂商数据说教,坐在车里就能听见。你们在城市里遇到过类似的同价位差异吗?你更在意后排配置,还是前排的驾乘静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旧充电桩清单贴在笔记本的边角,纸角已经微卷。那种不起眼的小细节,正好映射了这辆车的现实:多半人只看续航和屏幕,真正决定你日常用车体验的,是那些线下的、看不见的流程。比如充电桩的位置、充电时的线缆长度、在狭窄车位里找一个合适的充电口的手感。这段沉默的日常,才最容易被忽略。

上个月表弟借来五菱缤果让我深度体验,这辆410公里日常代步的城市小车在狭窄巷道中的灵活与续航都超出预期-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

另外一个小插曲。我一直觉得续航就是数字,到了现场才发现它其实像生活里的预算。待在城市里,若你每天上下班各1次,空调、座椅加热、音乐、导航多叠加,最终的续航就像工资单上的小金额项,累积起来才算数。我有个没想过的猜测:直热系统在极端炎热或寒冷下,可能会让能量管理更直接,不至于像其他冷却系统那样来回折腾,这点还需要更多数据来支撑(不确定)。

现在来点提问,看看你们的用法和疑虑在哪儿:第一,你更在意充电速度还是里程数的极限?第二,后排是否需出风口才算完整的家用车?第三,在十万级电动车里,你更愿意买新车还是二手车,若只看日常使用性?

上个月表弟借来五菱缤果让我深度体验,这辆410公里日常代步的城市小车在狭窄巷道中的灵活与续航都超出预期-有驾

有点小情绪也说两句:这车省心,但有时也觉得有点小麻烦。比如无线充电板的位置不太顺手,取放手机比较费力;而且后备箱开口偏高,搬运重物时需要格外注意。你们遇到过这种方便但不是完美的组合吗?愿不愿意为了省钱去接受一些小瑕疵?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现实往往比想象复杂。我到底该把这辆缤果S怎样定位?是偏向城市工具人,还是要给日常出行更多的生活味道?我想这个问题也许没有唯一答案。你眼前这辆缤果S,最触动你的一点,是它的空间、还是它的回复速度?

上个月表弟借来五菱缤果让我深度体验,这辆410公里日常代步的城市小车在狭窄巷道中的灵活与续航都超出预期-有驾

如果你正考虑城市代步车,你愿意把续航、充电和舒适性放在同一条天平上吗?或者你会把某一个点放大,去换取其他方面的折让?这个答案,或许就藏在你每天打开车门时,手指触到方向盘纹路的那一瞬。你会怎么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