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哥比魏建军还敢说大实话!他气愤地说,汽车界最大谎言就是遥遥领先。这一句话听起来很劲爆,但我觉得他其实有点站在真相一方——毕竟业内潜藏太多数据盲点和惯性思维。
先说个事实:今年上半年,丰田卖了554.49万辆,全球销量排名第一,连续五年霸榜。这个数字很厉害,但你知道吗?丰田章男其实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说过我们遥遥领先,反倒是市场说和别人差那么点儿。实际上,丰田一直在用稳扎稳打的方式,把市场做得很扎实。
我翻了下资料,第二名是德国大众,卖了大概239.09万辆,几乎一半;第三是美国福特,194.52万辆,直接超越了国产的长城、比亚迪、吉利。你看,别的厂家都在拼血拼,而比亚迪倒是逆势上涨到214.6万辆,排在第七。这么算下来,丰田的绝对领导地位是表象——表面上遥遥领先,实话说背后有不少套路。
我觉得,很多人没搞懂一件事。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比,差距不是一点点。我们国产车在全球销量中占比还不足1%,说白了,中国品牌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还是刚起步。丰田能盈利727亿元人民币(上半年数据),这比我们所有上市车企加起来都高。看看吉利、长城、比亚迪、蔚来,这些品牌利润都在少数几百亿的区间,无论怎样拼价格战,利润都被压得很紧。国内竞争激烈,价格战就像你在菜市场抢菜,压低价格反而把自己折腾得更累。
但丰田的套路不一样,它靠中高端市场避开价格恶性竞争。比如我最近体验过的荣放——其实也就是个中大型SUV,但丰田凭借品牌价值和用料,能卖出高价。同样的SUV,在中国市场,可能要比合资的国产SUV贵个几万块。你要说,国产品牌要拼颜值、拼配置,但在高端溢价方面,还差点意思。
这个时候,你要问了:那国内车企为什么做不到像丰田那么会经营?我觉得主要是供应链管理——这个听起来有点学术,实际上就是说制车的开锅锅效率。丰田就像快餐店一样,精益生产,降成本效果巨大。中国车企供应链冗长复杂,原材料价格变动、物流时效不准,有时候一个零件迟到几天,整个生产都跟着掉链子。我得补充一句:我觉得,虽然精益生产听起来很高大上,但也不是万能。最近发现,某些零件质量一差,整车表现就差很多(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知道,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数据:去年,国产车的一辆出口成本核算,大概每辆车海外销售,百公里成本在1.2元左右(估算),但丰田的海外工厂,实际能压缩到0.8元甚至更低。这个差距绝对不是靠工人拼命干出来的,而是管理效率、零件采购量都在规模经济中体现的。
有个感觉我一直想说:很多人忽略了国际布局和市场多元化。比如丰田在日本本土、北美、欧洲、东南亚都有布局,而且每个区域都根据当地需求调整战略。而中国车企,大多还在内向市场打转,国际打歌还没有真正打开。
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假如我们明天能让关税和政策都放开,让国产车畅销到全球,结果会怎么样?我猜,前十名里六七个,都是中国品牌。可能你会觉得痴人说梦,但我觉得,这只是时间问题——也要看政策的支持。
说到这里,有点跑题,但我想问:你觉得,未来中国品牌,除了价格战,还能在哪些方面突围?我其实没细想过这个问题,反正现在是硬仗,挺累的。
再说一个真实的小事——我朋友修车,是个资深修理工。有次他评价国产车:悬挂、底盘,问题不大,但就是‘做工’细节差点意思。他说这话时,表情还挺无奈。其实——我也有点明白,他们的零件采购还不能完全自产自销,靠外部供应商,质量把控不一。
讲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在琢磨——如果没有政治因素,比如美国市场的门槛、关税、准入标准,国产车也许有点机会做出国际影响力。但,问题在于,市场准入很难公平,买卖夹杂政治恩怨。
所以,你觉得,等到世界真正自由竞争的那一天,国产车能不能像苹果、三星一样,走出国门,成为大家都买得起的品牌?
我有个疑问没有答案:是不是有人在暗中帮国产车?或者,是不是我们自己太急?毕竟,我觉得,国外的规矩和日子,都比我们复杂得多。
(这段先按下不表)……现阶段,丰田遥遥领先,没错,但也不是遥遥杀手。市场的天平还在摇摆——只我们得认清行业真相:能做到国际化的,才是真硬货。
―― 你怎么看?是不是也觉得,从狼性变技术流,才是我们未来的出路?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