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启源Q07和宋PLUS DM-i插混SUV空间、配置体验对照记
车市这两年,真是越来越卷。尤其咱们国产品牌,价钱压得低不说,花样还多。手里攥着十几万预算,一下子能挑花眼。我那表弟前阵子刚好要换车,说看中了长安启源Q07,还在犹豫要不要直接选宋PLUS DM-i。他问我,“哥,这俩到底有啥区别?你不是上回都试过嘛。”我琢磨着,把自己踩过的坑、遇到的怪事儿,也顺带捎出来聊聊。
先说价格,两台车指导价其实就差个几千块钱——长安启源Q07标价12.98-17.18万,宋PLUS DM-i也就是13.58-17.58万。现在4S店里优惠乱七八糟,不过最终落地下来,其实也差不太多。我那天在群里随口一问,有人砍了1万5,有人只拿到点小礼包。这年头买车,还得拼嘴皮子。
不过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空间感受。这俩虽然都是插混SUV,但定位有点意思:一个算中型,一个偏紧凑型。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喜欢拿大房比喻,说什么“开大空间才像住四代住宅”,确实有点道理。长安启源Q07长度4米8出头,轴距2米9+;宋PLUS DM-i短一点,大概4米7左右吧(师傅说后排腿部没那么宽敞),轴距2米7级别。
真实体验就更明显了。有次公司团建,我跟同事轮流坐后排试试——我1米78,他1米83,都觉得长安启源Q07后座更舒服些。不光腿能伸直,头顶也不憋屈。而且储物方面也是个亮点,我记得某次去宜家搬东西,把后排一放倒,那1759L的大肚量真不是吹牛皮,比起宋PLUS DM-i最大1440L还是能装不少杂物。有位邻居老李特意跑来问:“你这新买的是哪款?咋感觉行李厢比我的老汉兰达还大?”他家平时爱钓鱼,这下又心动了。
讲智能化,其实两台风格挺割裂的。坐进长安启源Q07驾驶舱,第一个感觉就是科技感很强——仪表盘取消掉了,中控屏特别显眼,还有AR-HUD抬显,据销售小王吹嘘说足足49英寸画幅,看导航路线贼清楚。不过有人嫌这种极简设计太冷淡,不如传统布局用起来顺手。但不得不承认,对年轻人新鲜玩意儿总归吸引力大些。
反观宋PLUS DM-i,它内饰给人的感觉比较熟悉,就像之前开的燃油SUV一样,各种旋钮按键摆在那里,用起来没啥学习成本。据维修师傅张叔常挂嘴边一句话:“习惯最难改,你让六零后的司机突然全触摸屏,他肯定骂娘。”不过细节做工上,比如空调出风口造型啥的,小巧思还是挺贴心。
至于智舱配置,两家的套路各自不同。比如群友阿涛提过:他喜欢刷剧,经常副驾坐老婆孩子,所以觉得副驾驶独立娱乐屏很重要,这一点只有高配版的长安启源Q07才配备。另外它全系15.4英寸2.5K分辨率中控,比起宋PLUS DM-i那个12.8/15.6英寸普通屏幕确实细腻一些。而且语音控制功能上,也听销售随口提了一句,“我们支持前后四音区识别,还能站外面喊指令”。这个功能刚开始觉得鸡肋,上个月冬天接娃放学懒得进车,就隔着玻璃让它开空调预热,当时还真派上用场。不过据群友反馈,有时候东北方言识别容易闹笑话,要是吵架嗓门大可能把音乐关错首歌……
AI语音助手也是新加分项之一,据官方宣传搭载DeepSeek模型,我实际体验下来,对话流畅度确实不错,但偶尔会误解“导航去东门”和“打开空调”这种近音词汇,不过已经比早几年那些死板系统聪明多啦。同样情景下,用宋PLUS DM-i唤醒语音,总觉反应慢半拍,而且双区交互只能覆盖主副驾,对于带娃家庭来说略微逊色点儿。也有人吐槽这么复杂干嘛,不如直接摁按钮省事。
再绕回续航问题,两台纯电续航参数网上都有,但实际跑多少公里谁信官方数?去年冬天北京冷成狗的时候,同事亲测215km版本的长安启源Q07纯电模式最多只能跑170来公里,不过即便这样日常通勤绰绰有余,而且快充速度0.25小时从30%冲到80%,赶时间不用等太久;而同期对比的一辆112km版宋PLUS DM-i,在相似路况下最多90公里出头吧。所以如果你住的小区没有私桩,每周找公共充电桩补一次就够用了。不少老司机建议,多留意附近商超停车场有没有快充桩,否则堵着等位置影响心情。有趣的是,有网友爆料南方湿热天气续航表现稍微好一些,大概率跟空调用量有关吧(未证实)。
另外发现一个冷知识:保养费用方面,两者其实都算省油灯,只不过据售后的王姐透露,现在混动车型变速箱油推荐三年或六万公里换一次,她见过不少图省事拖到八九万才想起来换,到时候异响麻烦可不好修。“宁可早花百十块,也别晚折腾”,她总这么劝客户。我身边倒是有人因为忘记保养导致小毛病频发,到最后连厂家质保都赖不上,可惜咯!
写完这些碎碎念,又想到前阵子看到二手市场上的情况——今年春天某平台挂出的2023款高配版宋PLUS DM-i竟然掉价挺狠,而刚上市没多久的新秀车型价格坚挺许多。据二手商行老板老刘分析,新车型溢价能力强主要靠市场热度撑腰,可一旦大量铺货或者新款上市,很可能又是一波降温潮流。所以打算入手的人最好结合自身需求和计划周期考虑清楚,不然转卖的时候亏损难免心理膈应。(仅供参考)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息采自微信群讨论、销售现场描述及用户自测反馈,如需详细数据请以官方渠道为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