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打死也不做增程”的表态,看似逆势而为,实则是一场基于技术路线、市场策略与行业趋势的深度博弈。这一决策背后,既有对增程式技术局限性的清醒认知,也包含对自身技术优势的战略自信,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转型中的多元路径选择。
一、技术路线的底层逻辑之争
增程式技术的核心是“发动机发电+电机驱动”的串联模式,其本质是通过燃油 补能解决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然而,长城汽车认为这一技术存在先天缺陷:
- 能量损耗:增程式系统在高速工况下需经过“燃油发电驱动”的二次转换,能量损耗率高达30%以上。以理想L7为例,其高速馈电油耗达7.2L/100km,而长城Hi4混动系统通过直驱模式,高速馈电油耗可控制在5.5L/100km以下。
- 场景适配性:增程式车型92%的日常使用场景依赖纯电,但为了覆盖8%的长途需求,车企需背负复杂的燃油发电系统。长城数据显示,其Hi4用户34.7%的行驶里程由发动机高效直驱完成,系统效率显著优于增程式。
- 技术代际差距:长城自主研发的Hi4混联系统支持纯电、串联、并联、直驱四种模式,高速工况下通过 两挡机电耦合单元缩短2/3能量传递路径,效率提升13%。相比之下,增程式仅能实现串联驱动,动力储备和NVH表现均落后。
二、市场策略的差异化突围
在增程式车型销量暴增的2024年(全年销量突破210万辆,同比增长127%),长城选择另辟蹊径:
- 品牌定位:长城汽车旗下哈弗、魏牌、坦克等品牌,分别聚焦家庭用户、高端市场和硬派越野,其目标客户更注重全场景性能而非单纯续航。例如,坦克500 Hi4-T凭借3.0T混动+9HAT变速箱,可提供750N·m扭矩和57:1攀爬比,这是增程式电机易过热的特性难以实现的。
- 成本控制:增程式车型通过缩小电池容量降低成本(如零跑C11增程版电池容量仅为纯电版的50%),但长城Hi4通过双电机串并联架构,实现了四驱与两驱的平价,单车成本较传统四驱降低20%。
- 海外市场:2024年长城海外销量达45.4万辆,其中中东、东盟等地区对硬派越野和混动车型需求旺盛。例如,坦克300在沙特市场连续多月蝉联紧凑型硬派越野销量冠军,其Hi4-T技术更适应高温、沙漠等极端工况。
三、行业趋势的前瞻性预判
长城的战略定力源于对三大趋势的判断:
1. 纯电技术的颠覆性突破:随着800V超充平台和固态电池的普及,2025年纯电动车续航将普遍突破1000km,充电10分钟续航400km成为常态。长城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的4C超充电池,已实现10分钟补能80%的目标,这将大幅削弱增程式的“续航安全感”优势。
2. 插混技术的场景统治力:插混车型可通过多挡直驱覆盖全工况,例如奇瑞风云T11搭载的鲲鹏超性能电混C-DM,在高速、爬坡等场景下的动力响应速度比增程式快30%。长城Hi4-T更在越野场景中实现“低速大扭矩+高速低能耗”的双重突破。
3.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挤压:中国政府明确要求2025年乘用车平均油耗降至4.0L/100km,增程式车型的高速油耗劣势将导致其难以达标。而欧盟碳关税政策(CBAM)对燃油消耗的严格限制,也将压缩增程式的海外生存空间。
四、风险与挑战的现实考量
尽管长城的技术路线具备理论优势,但其战略选择仍面临三大挑战:
- 用户认知偏差:消费者对增程式“可油可电”的直观需求,可能使其忽视技术效率问题。例如,理想L7凭借“冰箱彩电大沙发”的产品定义,单月销量突破3.2万辆,而长城魏牌蓝山Hi4-T的月销仅为8000辆。
- 成本与规模的博弈:增程式动力总成成本比混联低1.5-2万元,这使得零跑C11增程版以14.98万元起售,直接冲击哈弗H6等传统燃油车市场。长城需通过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摊薄Hi4技术成本。
- 政策与技术的不确定性:若固态电池提前商业化,或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完善,增程式可能加速被淘汰。但反之,若全球能源危机加剧,燃油价格飙升,增程式的“燃油兜底”特性可能重新获得市场青睐。
五、行业启示:技术路线的多元共生
长城汽车的坚守,本质上是对技术主权的争夺。在这场新能源革命中,增程式、插混、纯电、氢能等技术路线并非非此即彼,而是呈现多元共生的格局:
- 增程式的“生存空间”:在充电设施不完善的三四线城市和海外新兴市场,增程式仍将是重要补充。例如,小鹏汽车推出增程式车型,正是为了应对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补能短板。
- 插混的“中场战争”:插混技术凭借全场景适应性,可能成为未来5-10年的主流。比亚迪DM-i、吉利雷神、长城Hi4等平台的竞争,将围绕热效率提升(目标突破45%)、成本控制(目标10万元级)和智能化融合展开。
- 氢能的“终极博弈”:长城汽车已构建“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氢能生态,计划2025年推出首款C级氢燃料电池SUV,续航达840km。若氢能成本下降至30元/kg以下,其零碳属性将彻底改写行业规则。
结语:技术路线的“长征”
长城汽车“打死也不做增程”的表态,并非否定增程式的市场价值,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性的技术长征路。其Hi4混联系统的效率优势、氢能布局的前瞻性,以及海外市场的突破,构成了差异化的竞争壁垒。然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终的胜利者将属于那些既能洞察技术趋势,又能精准把握用户需求的企业。增程式与插混的较量,或许只是新能源转型的序曲,真正的决战,还在固态电池、氢能等终极技术领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