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全球第一,利润却被丰田甩开三条街
今年夏天的车市,有点怪。早上刚进小区门口,还碰见老李拎着一桶机油往他那台新换的国产电动车里塞——“听说这批次有烧机油毛病,我先备着。”他嘴里嘟囔着。我笑他杞人忧天,结果他说,“你们自媒体天天吹自主品牌世界第一,咋我身边买了的都没赚到钱?”
其实老李这话还真不算空穴来风。中国汽车产业,这两年风头正劲:销量上去了、出口也冲到了全球第一。但转个弯儿,一查账本才发现——2024年咱们24家上市车企加一起净利润才六百多亿人民币,人家丰田一家就干了两千多亿。群友阿强在微信群发过一句:“3000万辆拼不过日本一厂子,这生意谁敢信?”底下立马有人跟帖调侃,说自己那台国产SUV副驾座椅通风装饰得挺好看,就是用起来像开小电扇一样没啥卵用。
细抠下来,是卖得太便宜惹的祸。比亚迪去年单车净利润不到1万块,人家丰田随手就是2万出头。这还是比亚迪撑门面呢,其它牌子更别提。有师傅私下讲,现在修理厂遇到新势力车型,不是怕配件贵,是怕压根儿等不到原厂货。“你看国外那些大牌,为啥能赚钱?人家定价高、渠道稳,我们光顾着卷价格了。”
出口量也是表面风光罢了。今年前半年,中国对外卖出去308万辆,日本只204万,但咱们创汇跟他们差不多,多出来那一百多万辆纯属白忙活。“欧洲美国市场啊?我们哪挤得进去!”邻居小孙去年托朋友从德国带回来的某合资MPV,说是当地路况好、油品佳,用起来特别顺畅。他感慨国内这些自主品牌出海,大部分还扎堆墨西哥、中东和俄罗斯,“欧美日守住七成市场份额,你想抢蛋糕,他们连盘子都不给你。”
还有一个冷知识,维修圈常聊:日本品牌在海外建厂多年,本地化做得溜溜转,就拿2022年日本海外产量直接干到1600多万辆,是出口四倍。这些数据平时大家懒得深究,但行业里都明白——钱不是靠搬货走,而是靠把根扎进别人地盘。
国内卷归卷,今年初又是一波价格战。一位销售私底下吐槽:“单车毛利只有几千块,还要搭售金融保险和精品装潢,不然怎么养活展厅?”可惜买车的人精明,一问贷款利率全吓跑了;搞活动送保养吧,又亏死售后工位费。怪不得工信部急眼,下场喊停内卷,否则利润率再跌,就连零部件供应商都快撑不住。
群友里面还有老司机专门研究配置,他前阵子分析某款热门插混轿跑,说厂家宣传什么L2级辅助驾驶,其实城区红绿灯识别经常误判,有一次自动刹停差点被后面的出租撞上。“技术噱头堆满天飞,可挣钱难。”他说。
再翻翻朋友圈,小王晒自家的二手新能源SUV挂牌三个月无人问津,经销商收购价砍掉原价三分之一。他无奈道:“新能源残值低,修配件贵,都盼着政策补贴续命。”而且据说南方沿海地区最近因为湿热气候,高压线束腐蚀问题频发,好几个同事投诉动力中断,只能拖去4S店排队等维修。有师傅打趣:“赶紧学会自己动手,要不以后吃亏。”
反观欧美日这些传统巨头,不仅产品卖得贵,而且服务体系完善。本地化生产、本土营销团队、人脉关系网拉满,所以哪怕中国现在全球销量数一数二,也只能捡些辛苦钱赚赚。而且最近俄罗斯提高报废税,中国对俄出口暴跌六成,这种突发状况谁也防不了,以后其他国家照猫画虎,那麻烦可大喽。
所以吧,看似热闹非凡的一片繁荣背后,其实压力山大。不少汽修老师傅私下议论,现在年轻人学汽修越来越少,新势力车型又复杂,每次培训回来脑袋嗡嗡响;零部件涨价、主机厂压缩返利……“以前一年挣十几万很轻松,现在想熬退休都难。”
最后顺嘴提一句,上周楼下便利店老板换了一辆纯电微型轿车,据说省油省心,可充电桩总坏,他只好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去找公共桩排队。我劝他考虑增程式或者混动,他摆摆手,“穷开心呗!”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数据来源易车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及行业公开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