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汽车领域,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激烈上演。欧盟竟然提出 “技术转让或加严惩罚” 二选一的方案,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不妨把时间倒回 20 年前,那时候合资车企对技术严防死守,可现在今非昔比,中国有了自己的技术话语权,就拿魏牌高山 MPV 来说,周销量都能排榜首呢!
先看看产业竞争这块。这几年,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那是一路高歌猛进。2021 年在欧洲市场份额才 4%,到 2023 年就涨到 8% 了,预测 2025 年能达到 15%。这可把欧盟本土车企急坏了,像 Stellantis 份额从 16.7% 掉到 15.3%。市场就这么大,中国车卖得多,他们自然卖得少。
再讲讲政策。2023 年 9 月,欧盟启动反补贴调查,2024 年 7 月就加征 17.4%38.1% 临时关税,2024 年 10 月确定 5 年最高 35.3% 关税。这关税一涨,中国车在欧洲价格优势就弱了。可让人纳闷的是,欧盟对在华外资车企,像特斯拉,却有豁免政策,这不是明显双标嘛!
还有政治因素。德国车企忙着游说,想放宽政策,法国却推行激进保护主义。再加上冯德莱恩为了连任,这里面说不定就有政治交易。
中国能反制,靠的是强大的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就拿电池技术来说,有全球最大锂电池产业链,续航和充电效率远超欧美。智能化方面,驾驶辅助系统专利数量全球占比 37%。有了这些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就有底气。
在市场重构能力上,国产车在欧洲售价从 1.5 万欧元涨到 3 万欧元,依然有竞争力。而且还在积极本土化,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工厂,上汽准备起诉欧盟法院。
还有替代市场矩阵。通过东盟自贸区,实现 0 关税转口,走亚非拉跳板战略。2025 上半年,新能源车出口 44.1 万辆,增长 43.9%。
面对技术封锁,可以建立专利防火墙,对核心三电技术(电池 / 电机 / 电控)出口分级管制,保护好自己的核心技术。还能反向技术合作,开放非核心模块,换取欧洲底盘调校技术。
在全球合规上,要推动中欧新能源汽车互认体系,掌握标准话语权。面对欧盟碳足迹新规,把电池回收率提升至 98%,提前做好应对。
价值竞争也要升维。就像魏牌高山 MPV,从打价格战转向打造服务生态,提供全生命周期质保。蔚来的换电模式也计划在欧洲复制,2025 年规划 50 座换电站,提升品牌高端化形象。
欧盟那边也可能有变局。价格承诺替代方案,也就是最低限价机制谈判正在进行。而且德法阵营也有分裂风险,宝马、大众反对高关税。
全球范围内也得警惕。印度、巴西这些国家可能会效仿欧盟制裁不过已经启动 WTO 争端解决机制,走诉讼双轨制。
技术层面,固态电池产业化正在提速,2027 年中国产能占全球 61%。欧盟传统车企转型滞后,像雷诺 4 号、5 号车型根本没法和的 G6 比。
欧盟提出 “技术转让或加严惩罚”,这本质上就是一场技术主权保卫战。坚决不能接受技术讹诈,这背后是在争夺产业规则制定权。从以前的 “市场换技术”,到现在 “技术创市场”,这是一次文明的迭代。未来汽车产业的规则,中国也要有发言权!你觉得中国汽车产业未来还会有哪些突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