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理想i6新形态五座SUV正式发布,官方给出CLTC下720公里综合续航、10分钟充电补充500公里,以及全国统一价24.98万元。展厅里灯光微暖,我手里握着热杯,杯壁像在提醒我今天别只看颜值——屏幕跳出续航数字,我的指尖已经开始计算成本。
我对同事说:这价格你看着办?
他答:先定再说,定了再谈具体配置。
朋友在旁边瞄着中控大屏说:这空间真大,后排能把冬天的被子塞进去吗?
我笑道:移动的家,想象先行,现实再看细节。
数字和口径要分开说清楚:
- 720公里(CLTC,体感可能略低)
- 24.98万元(全国统一,地方差异存在)
- 10分钟充电补500公里(依赖充电桩与环境,实际效率波动)
- 2.5万元的首销赠送组合(1万元现金减免 + 2.5万元物料,条款以最终协议为准)
- 纵向空间3.3米以上(官方测量,实际乘坐感受因人而异)
这些数字背后,都是看得见的承诺和还在试错的场景。
实操层面的一个差别,三段话就能讲清。
同价位的极氪7x,定价区间23–27万元,同样强调大空间、智能座舱,但在后排娱乐布局上,i6采用顶部中置屏,观看角度需要抬头;极氪7x多靠前排后窗布式影像更直观。换句话说,i6的实用感在于移动的家要强,但这桌上是否就多出了一张不惯看屏幕的椅子?另一个对手,L7家族在空间、配置与价格的博弈里也没少给人惊喜,但这回理想把折扣放在前台,仍难免让人感觉若要家用场景,价格先打底,情感点再往上堆。你要的是哪一块?我是想要一个能陪着孩子放松的车,还是愿意多花点钱换取更强的驾驶和智能?问就直接问自己。
供应链和研发,像准备晚饭的家常材料,越讲究越容易变成成本与时间的博弈。
以开放式智能座舱为例,前期的材料清单像收集一个家庭聚餐的菜谱,三电、传感、算法像各种配菜,谁先到谁就能上桌。可是现实里,件件都要稳定产出、批量测试,才不会在你端到桌上时,发现这道菜没盐。这就像我昨天在仓库门口看到的场景:料架上有两样关键零件的替代件,但要么价差大、要么供货时间拖后。短期内,这些差异会放大成用户感知的差别。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翻出一个角落的小便签,上面写着首销权益条款并有一个轻微的水渍。那张褶皱的纸角,像在提醒我:别把热闹掩盖下的真实成本。纸上没写清的,往往是实际体验里的细节——比如后排顶置屏的观看角度,驾驶座的腰背支撑,以及在大空间里NVH的微妙感受。说到这,我突然想起销售同事小张的一句玩笑:年轻用户看的是外形,家人看的是细节。这句话到现在还在我耳边打转。
我对自己说,这场发布对理想来说,是背水一战,但方向并非只有一个箭孔。前文我确实夸大了增程就一定能稳住市场的判断,现在想来,转型的关键,是把纯电与增程两条线并行推进,而不是单一拉动。原因有两点:一是充电网络继续改善,纯电对续航焦虑的缓解在渐进,二是年轻用户的消费惯正在改变——他们更关注外形、用车的即时体验和情感共鸣,而非单纯的技术标签。于是,理想的策略也必须随之调整:让移动的家理念落地到日常使用场景,而不是仅靠一个广告语。
(这段先按下不表)
若你是家庭用车的主力,i6的确给了你一个未来移动车的场景想象;若你更在乎日常油耗、保养和维修的确定性,可能还会对这张大屏、长时间的高配置感到些许担心。你买单的,究竟是哪一块?你愿意为悦己多掏一点点,换取更好的智能与舒适,还是更看重底层的稳定性和二手的保值?
临场小计算:如果按18kWh/100km、0.5元/度来算,纯电成本约9元/100km;一年跑1.2万公里,大约0.9万元电费。增程部分的油耗要看你怎么跑,但把增程的电力成本等同成油耗,大致比纯电型要高出一截,但对家庭日常出行的便利性,可能换来更低的心理焦虑。这个换算很粗糙,但至少能给我一个边看边算的感觉。
维修师傅阿豪对我说:车若长时间放着不跑,电池健康最怕的就是长时间低负载。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理想i6背后维护成本的想象:不只是当下的享受,更要看五年、十年,电池与系统的健康曲线。
三处提问在文中散落:
- 这车真能把移动的家搬入我的日常吗?
- 当初的大空间承诺,是否真的适合城市日常和周末自驾?
- 未来两条路线并行,会不会让资源分散,导致用户体验被模糊焦点吞没?
没细想过的猜测(不确定):我猜VLA的对话理解和惯记忆的开放程度,可能会在明年迎来一次实装的升级包,以回应用户对真实场景的需求。
这段行情里,三个场景的对比也挺有意思:
1) 价格与配置的统一,像是买一份固定菜单,减少选择焦虑;
2) 空间与娱乐的家庭化设计,可能让第二空间成为真实的通勤伴侣;
3) 智能驾驶的开放程度,决定了你是否愿意在通勤路上多靠它一个助手。
你怎么看?如果你已经在犹豫,是不是也在寻找一个能在周末带你冲进户外、工作日又能稳稳照顾家人的车?理想i6,能否在这场背水一战里,真正找到属于它的那个切口?开放性的问题,留给你和我继续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