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造车新模式,广汽宁德合作,新车主攻10-15万价位

夜已深,街口自动售货机荧光浮映,细雨里快递小哥一手扒着箱子一手滑手机,微微发光的屏幕上闪着“国家队好车首发预定火热进行中”。招牌写的是“京东造车”,但说实话,“电商造的车”,这种字眼里似乎还带着点汽油味的未知和电解液的焦虑。这对某些买惯白菜和显卡的用户,是个新鲜事。但在11月的北京展厅,三台尚未揭幕的新车,外漆尚未磨出烟火气,已经列队等着向市场这个老司机亮出自己的“驾照”。

先别急着翻牌照片,看产业新闻现在都有点像看悬疑剧。主角身份不定,故事动机莫测,只剩下一个问题悬在半空:如果你是第一个掏钱预订的消费者,面对一个联合广汽、宁德时代、京东三巨头的“造车联盟”牌新车,会下得定决心吗?

京东入局造车,先摆明了一点:“我们不自己搞发动机,也不自己开焊工厂。”手里资源是流量和网点,脑子里想的是,制造短板别去硬拼,把渠道和服务这张大牌打透。所以,和华为的赋能、和小米自建厂都不一样:纯技术派没资格,重资产派嫌累,京东是资源整合高材生。让广汽做生产端,宁德时代肩负动力系统,自己则用大数据精准勾勒用户画像、沉淀渠道、下沉服务网络,三方合作里各取所需,还彼此握着对赌协议的钥匙。

于是,车型方向很快浮出水面。不搞高攀天边的旗舰,主攻10-15万级“国民刚需”,以换电技术切入,主攻刚需和40公里以内的通勤家庭。这其实也是创业公司最喜欢的活法:风险可控,规模容易拉起来,价格带里竞品虽多,但“没几个用换电”的。

细节上,广汽灯塔工厂流水线出品,宁德时代的“巧克力块”换电,号称100秒极速补能。车身平台和安全配置沿袭AION系列,京东这边发力生态——购物返利,车内能购物、物流到车、智能家居互联……大数据反向定义配置:需要后排空间就给你多挖5公分,重视女司机操作就上智能语音。甚至还别出心裁,基础版和定制版“分步卖”,低配拉销量,高配赚毛利,还能卖套京东定制车衣。这种玩法,其实跟线上运营模式如出一辙。

市场层面,三重壁垒算是想明白了。渠道是杀器——京东3千家养车门店和4万合作网点,远不是任何新势力一两年内能砸出来的。C2M(反向定制)让车型不怕滞销,大数据能“猜中”买家需要啥。100秒换电进村下乡,至少在宣发时比隔壁家靠“快充”拉票的新能源品牌,有梗有劲。背后是广汽质保、宁德电池,短板被联盟覆盖得严丝合缝,市场看起来像是“抄了捷径”。

当然,这种垒起壁垒的做法,市场上见多了,能不能攻坚,还得看对面有没有“攻城锤”。现实是,前有“秦Plus EV”等现象级竞品对轰,后有传统合资燃油铁军(大众朗逸、丰田卡罗拉)誓死捍卫阵地。新能源玩家手里不是没换电,燃油阵营天然无续航焦虑。10-15万市场,既是红海又是炼狱,“高性价比”只是一开始的通行证,最终还要比拼体验、品控、服务和价格弹性。

这里也来点黑色幽默:你可以在京东买小家电送货上门,没准以后买车也能顺手“现车直发”,连一杯咖啡都能积分抵扣两次洗车。但是手机下单买车这事,若哪天真能流畅无bug,技术人怕是要先焦虑自家服务器抗不抗得住“双11新车秒杀”流量洪峰了。

京东造车新模式,广汽宁德合作,新车主攻10-15万价位-有驾
京东造车新模式,广汽宁德合作,新车主攻10-15万价位-有驾
京东造车新模式,广汽宁德合作,新车主攻10-15万价位-有驾

理性来看,京东模式之优劣,藏在“联盟”两个字里。资源拼盘拼得再妙,离“造车牛X”还有距离。短板有三:第一,品牌可靠性认知匮乏。在汽车圈想立住口碑,没有五年干货实证、三轮碰撞测试和一摞广场舞口碑,光靠“熟人介绍”那点流量,怕撑不起长期信任。第二,换电基础设施本身难以快速铺开,下沉市场20%还不到,三方联盟的节奏不一、步调难免有偏差。第三,价格战太激烈。新能源圈天天有人降价,今天政策补贴明天又有成本战,大家都穷怕了,用户也精明得不行,动不动就用APP全网比价,你京东“性价比国民车”是不是能一直站稳脚跟,还得靠自己产品够硬、服务跟得上、体验真差异。

往好了说,无码段子是,有了流量,有了制造,有了电池,双十一的销售奇迹真有可能在汽车业复刻一次。一旦首月订单能提振士气,占领下沉市场网约车和家庭用户细分池塘,联盟各方就有续命资本,可以继续完善生态闭环,渠道、服务、换电站铺开一气呵成,连续销量进前十也不是梦。

但职业病让我多说一句,如果联盟磨合失速,换电铺设不及预期,体验一塌糊涂,京东这把大棋,不排除会落得“天际ME5”式流量烟花,一抬头、无影无踪。

站远点看,京东这场造车赌局,其实是互联网巨头们在增长瓶颈下的又一次“跨界自救”:不深陷重资产,不重复造轮子,选择用体系外合作和极致资源整合,去试探一条新能源车企还少有人走通的路。最终能不能杀成新能源时代的“拼多多”,取决于车不只是便宜,服务网络真的跑得远,口碑真的装得住,联盟的三方能不能成为“雷厉风行”而不是“三国演义”。

写到这里还不能画上句号,毕竟这车还没上市,用户还没吐槽,换电站能不能进村也没人敢拍胸脯。联盟模式,看上去避开了重资产的坑,也绕过了纯技术内卷的内伤,但中国车市向来不信捷径,只信买单的用户、扎实的服务和一城一地用钞票票选出来的榜单。留个专业上的开放性疑问:在新能源市场进入最卷淘汰赛的今天,联盟造车还有多少成为赢家的可能?拥抱轻资产,能否稳稳落地——还是只能在短期数据里一闪而过?前路如何,坐等市场给出答案。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