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我一直觉得车企搞研发中心这事儿,表演性大于实用性。尤其是在欧洲搞的,感觉就像国内的餐饮品牌,一定要去纽约时代广场租个大屏,放一碗自己做的兰州拉面,主打一个向世界证明自己。最近吉利这个欧洲创新中心,又开始一把子整活了。名字叫Uni3,听着就很有三体人那个味儿,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他们说,我们这不叫研发中心,叫“汽车创新社区”。
你看,话术又升级了。不装了,摊牌了。
什么叫社区?就是把一堆人圈在一个园区里。吉利自己的研发、设计、销售都在,这很正常,左手倒右手嘛。但好玩的是,他们还拉了丰田,还有一百多家初创公司,甚至还有大学教授进来。这画面就非常赛博朋克了。你想想,一个园区里,吉利的人在搞“中国速度”,丰田的人在琢磨“工匠精神”,那些初创公司就像一堆压缩毛巾,平时看着不起眼,一拿到投资人的水,“嘭”一下就膨胀起来,开始讲颠覆世界的故事,而大学教授在旁边念叨“经费经费经费”。
这哪里是协同创新,这简直就是一锅东北乱炖,或者说是一个大型的狼人杀现场。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把吉利这个高大上的创新中心,比喻成了一个龙门客栈,好像有点太武侠小说了。但你仔细想想,本质上不就是这么个事儿吗?
大家表面上笑嘻嘻,“哎呀你们这个设计很棒”,“你们的技术思路很有启发”,心里想的都是“坏了菜了,得赶紧把他们的东西学过来,然后把他们卷死”。说起来,我楼下那家新开的烧烤店,也是这个路数,把对面店的烤串师傅都给挖走了。这就是汽车圈的黑暗森林法则,不存在什么体面共赢,只有“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极限施压。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的车圈就是直接把餐厅爆了,谁也别吃了。
虽然我前面说这是狼人杀,但转念一想,现在这个掀桌子的时代,可能这种互相偷师、互相捅刀子的“协同”,才是最高效的协同。毕竟,最好的学习就是从敌人身上学习。
然后他们就开始吹自己的硬核实力了,说我们选在瑞典哥德堡,是有道理的。因为这里冬天冷,夏天湿,还有山路和冰雪。
讲真,我作为一个北方长大的中年人,对这个逻辑是有点懵的。黑龙江漠河不比你瑞典冷?重庆不比你哥德堡湿?非得跑那么老远去,图啥呢?
图的就是一个玄学。
这就跟修仙一样,你必须得去一个听起来就很厉害的地方,才能悟道。在自家实验室里把电池冻上三天三夜,那叫测试。在瑞典的冰天雪地里把电池冻上三天三夜,那就叫“历练”,叫“渡劫”。出来的产品,自带一层北欧神话的光环。车身防腐扛住了潮湿,那就是练成了“金钟罩铁布衫”。ESP在冰雪路面上不打滑,那就是“凌波微步”大成了。典中典。这种品牌光环,跟奔驰最值钱的是三叉星标一样,是一种信仰。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我靠,这也太卷了吧!
光在一个地方修仙还不够,还得全球巡回渡劫。他们搞了个全球验证网络,覆盖30个国家,在德国不限速高速上跑一跑,看看极限在哪里,这叫“挑战心魔”;在东南欧跑一跑,看看充电桩好不好使,这叫“入世化缘”;甚至还要研究当地老司机的开车习惯,我愿称之为“问道于民”。
这个就非常有意思了。因为我真的拥有过特斯拉,所以我一直坚信,自动驾驶的终极密码,不在硅谷的实验室里,而在中国三线城市的菜市场门口。只要你的系统能躲开一个逆行的老头乐,同时还能跟一个加塞的出租车司机对上暗号,那你这个技术就成了。但能过,就是能过。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吉利这个“入世修行”的思路,算是开窍了,悟了。
所以,吉利在欧洲搞这么大阵仗,把研发中心包装成一个快递中转站,一边链接全球智慧,一边输出技术,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造出更好的车吗?
是,也不是。
它更像是一种肌肉秀,一种行为艺术,一种对同行的精神喊话:“我不光要卷死你们,我还要在你们家门口,用一种你们看不懂但又觉得很厉害的方式,卷死你们。” 最终,消费者买不买单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让同行看了也得傻,心态直接爆了。
这就够了。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