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答复:这条城际铁路属平行线路,目前不具备上报可研批复条件

这年头,有些事儿就透着一股子魔幻现实主义。你比如说,一条铁路,图纸画得比清明上河图还热闹,投资的数字后面一串零,看得人眼晕。大伙儿伸长了脖子盼了几年,最后等来一句官方回复,客客气气地告诉你:这事儿啊,八字还没一撇呢,先搁着吧。

说的就是这条在江苏地图上“薛定谔的猫”——常泰城际铁路。最新的官方答复,把大伙儿的热情浇了个透心凉,直接挑明了说,这条线跟还在建的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是“平行线路”,不符合国家规定,目前不具备上报审批的条件。好家伙,一句话就把一个百亿项目给打回了文件夹里。

这感觉就好像你追一姑娘,都聊到见家长了,突然她告诉你,她有个双胞胎姐姐还没嫁人,按规矩,你得等她姐嫁了再说。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回到两年前,那会儿的气氛可完全不是这样。2022年,常泰铁路项目简直是“天选之子”,预可研、可研审查一路过关斩将,当时那劲头,就差直接把挖掘机开到现场了。规划里,全长80公里,时速250公里起跳,投资171个亿(还不算横跨长江的大桥!),妥妥的“明日之星”。那时候,沿线的百姓聊起天来,都是“以后去常州/泰州,就一脚油门的事儿了”。

官方答复:这条城际铁路属平行线路,目前不具备上报可研批复条件-有驾

可这股热乎劲儿没持续多久。到了2023年,官方文件里的措辞就开始变得微妙起来。从“加快推进”变成了“进一步明确路网功能定位”。你品,你细品。“进一步明确”这四个字,简直是咱们这儿的语言艺术瑰宝,翻译过来就是“原来的想法可能有点问题,我们得再琢磨琢磨”。这信号一出来,老江湖心里就该“咯噔”一下了。

果然,整个2024年,这条铁路就跟人间蒸发了一样,偶尔冒个泡,说的也都是些“线路定测完成”之类的陈年旧事。大家心里都犯嘀咕,这到底是修还是不修了,给个准话啊?现在,准话来了,就是“不修,至少现在不修”。

罪魁祸首,就是那顶“平行线路”的大帽子。国家现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严控高铁重复建设,规定“既有高铁能力利用率不足80%的,原则上不得新建平行线路”。这政策没毛病,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能搞那些虚头巴脑的面子工程。

但问题是,啥叫“平行”?光在地图上画两条线,看着走向差不多就算平行了?盐泰锡常宜是贯通南北的“国家队”,是干线;常泰城际呢,更像是服务于都市圈内部通勤的“地方队”,是支线。一个跑长途,一个跑短驳,这能算一回事吗?北京地铁1号线和长安街也是平行的,难道有了长安街,1号线就多余了?这显然是把复杂的功能定位,给简单粗暴地二维化了。

更逗的是,盐泰锡常宜铁路自己都还没全线通车呢,还在工地上叮叮当当敲着。一个还没开始运营的线路,它的“能力利用率”是多少?是0还是无穷大?这就成了一个哲学问题。用一个未来的、虚无缥缈的数据,来卡死一个眼下实实在在的需求,这操作实在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官方答复:这条城际铁路属平行线路,目前不具备上报可研批复条件-有驾

当然,常泰铁路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的“难兄难弟”新淮高铁,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在图纸上睡了好几年了。看来,“平行”这个词,已经成了悬在不少城际铁路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说到底,这就是一场“国家棋盘”和“地方算盘”之间的碰撞。国家要统筹全局,优化资源配置。地方呢,想的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怎么能发展得更快,百姓出行怎么能更方便。谁都没错,但总得有个拍板的。现在看来,是“国家棋盘”占了上风。

官方回复里也留了个尾巴,说要结合“十五五”规划再研究。这话听听就行了。“十五五”是哪年到哪年?到时候“条件”又会变成什么样?谁也说不准。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一切都得自己亲手去拼,铁路也一样。

官方答复:这条城际铁路属平行线路,目前不具备上报可研批复条件-有驾

所以啊,这常泰城际铁路的故事,暂时就只能是个故事了。它现在就像一个活在传说里的武林高手,人人都听过他的名,却谁也没见过他的影。至于未来,它能不能冲破“平行”的魔咒,真正跑起来?那就得看它那位“双胞胎姐姐”盐泰锡常宜铁路,以后到底能有多忙了。你说,这事儿魔幻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