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到“比亚迪又申请了个专利”这种新闻,我第一反应跟你一样——呵欠都打了一半。
真的。
这年头,新闻跟不要钱似的往你手机里灌,谁还有闲工夫关心一个叫“电池、电池包以及用电设备”的专利?这名字听着就像你家电饭锅说明书的某一页,干巴、无趣,甚至有点催眠。
但你把这事儿,跟另一个数字搁一块儿瞅,味道就全变了。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在研发上,砸了将近300个亿。
三百亿。
啥概念?我给你掰扯掰て。这笔钱,能把A股市场上一大半公司的裤衩都给买下来了。够某些“PPT造车”新势力,从盘古开天地一直讲到元宇宙闭幕。可比亚迪呢,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在半年时间里,把它们烧在了“研发”这两个字上,连个响儿都没听见。
这就有意思了。
一个看似枯燥的专利新闻,背后是三百亿真金白银的疯狂投入。这就像你邻居老王,平时闷声不响,结果你偶然发现他家地下室里,藏着一个能造航母的兵工厂。
这事儿,就值得咱俩坐下来,好好盘盘了。
关键在哪儿呢?在于我们这个时代,对“成功”的理解,好像出了点毛病。我们太迷恋聚光灯下的故事了。一个创始人,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在发布会上把牛吹上天,然后市值应声而涨,这叫“商业奇才”。一个产品,靠着病毒式的营销,一夜之间刷爆朋友圈,这叫“现象级爆款”。
我们喜欢看英雄横空出世,喜欢听一夜暴富的传奇。
可我们恰恰忘了,所有那些能在牌桌上笑到最后的玩家,他们真正的功夫,都在水面之下。
比亚迪这事儿,撕开了一个口子,让我们看到了水下那个庞大、冰冷、甚至有点残酷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一排排穿着白大褂、不苟言笑的工程师,和一摞摞比砖头还厚的专利文件。
你申请一个专利,可能要耗费一个团队数月甚至数年的心血。它不会立刻变成销量,也不能马上体现在股价上。它就像在自家院子里挖地道,外面的人看不见,甚至还会嘲笑你,说你瞧人家老李家,院子里都种满玫瑰花了,就你还在那傻乎乎地刨土。
可等到哪天暴风雨来了,洪水滔天,人家院子里的玫瑰花全被冲走了,你家的地道,就成了唯一的避难所。
专利,就是这条地道。
我以前待过一家公司,特有意思。公司里有两种人。一种是PPT做得花里胡哨,汇报工作时口若悬河,能把一个60分的东西说到90分,老板特喜欢,觉得这人有能力,“看得见”。另一种呢,是个技术大神,平时不怎么说话,就喜欢埋头在代码里,把一个复杂的系统漏洞给堵上了,或者优化了算法,让服务器成本降低了百分之三十。
你猜怎么着?
老板每次开会表扬的,都是那个做PPT的。因为他的“努力”和“成果”,是可视化的,是能拿出来炫耀的。而那个技术大神呢,他的贡献,除非系统崩了,否则你根本感觉不到。
直到有一天,竞争对手用同样的模式,更低的价钱,开始抢我们的市场。那个做PPT的傻眼了,他的那套说辞,在赤裸裸的价格战面前,一文不值。这时候,老板才想起来那个技术大神,问他我们有没有什么别人没有的“护城河”。
大神推了推眼镜,淡淡地说:“我三年前申请的那几个底层架构专利,就是。他们敢抄,我就敢告到他们破产。”
那一刻,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你看,这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哲学。一种是“表演式”的努力,追求的是短期的、看得见的回报。另一种,是“构筑式”的努力,它极其枯燥,极其漫长,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看不到任何收益。
比亚迪,毫无疑问,是后者。
当它的同行们还在为请哪个明星代言、开一场多酷炫的发布会、讲一个多性感的新故事而绞尽脑汁时,它在干嘛?它在闷着头,以每年百分之八十多的增幅,疯狂申请国际专利。
这不性感,一点都不。甚至有点“笨”。
但这才是商业战争里,最硬核的“军备竞赛”。你今天在发布会上吹的牛,明天就可能被对手复制。你今天请的代言人,后天就可能去给别人站台。唯独你实验室里跑出来的那个化学式,你代码库里沉淀的那一行行算法,你专利库里锁着的那一项项授权,是真正属于你的,是谁也抢不走的“大杀器”。
这玩意儿,平时是块砖头,砌墙用的,帮你把根基打牢。关键时刻,就是抄起来能拍人的板砖。当别人想进入你的领域,想用你的技术时,你就可以把专利文件往桌上一拍,客气点说:“朋友,交点专利费吧?”不客气点说:“要么滚,要么死。”
所以,别小看那个叫“电池、电池包以及用电设备”的专利。它可能就决定了,三年后,某个欧洲或者美国的电动车品牌,在设计新车时,是绕开你走,还是乖乖地过来给你交保护费。
这三百亿的研发费,五百多个国际专利,构筑的不是别的,是一种选择权。一种“我可以不用,但我不能没有”的底气。
我们这个时代,太浮躁了,人人都想走捷径,都想挣快钱。一个概念火了,一窝蜂地往上冲;一个模式通了,恨不得像素级复制。大家都在抢着做那个站在风口上的“聪明人”,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做那个默默挖井的“笨蛋”。
可到头来你会发现,风停了,摔得最惨的,往往就是那些“聪明人”。而那些“笨蛋”,因为脚下有井,早就活得有滋有润了。
真正的狠人,不是嗓门最大的那个,也不是故事讲得最动听的那个。
而是那个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默默磨刀的家伙。
他可能不善言辞,甚至有点木讷。但当牌局进入下半场,所有人都精疲力尽、底牌出尽的时候,他会从怀里,缓缓抽出一把磨得锃亮的刀。
那三百亿的研发费,那五百多项专利,就是比亚迪磨了半年的刀。
这把刀,现在还藏在鞘里,没出鞘。
但整个江湖,似乎都已经听到了那隐隐作响的,刀锋与空气摩擦的声音。
这事儿你怎么看?你觉得这种“笨功夫”,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商业环境里,还管用吗?
评论区掰扯掰扯。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