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图梦想家10月份卖了6632台,继续稳稳拿下高端MPV的销量冠军,这数据听起来够猛,但细细一琢磨,又没那么简单。买这车的,平均单价超过40万,顶配订单占比超过50%,老板们是真舍得掏钱,这让人刨根问底——买高价MPV,真就为这配置和智能买账吗?
详细说说它那些爆点:800V超充、长续航、后轮转向、魔毯悬架……这些名词听着挺爽,但咱别被花哨词糊弄了。举个例子,800V超充能快充,能节省几个小时的充电时间,尤其对北方老铁深冬充电痛苦能缓解不少。后轮转向和魔毯悬架,实际驾驶质感确实提升不少,尤其过减速带时颠簸感明显减少——我上周试驾时就感觉路面反馈柔和得多。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了句销售的话:这车适合不少刚换第二台MPV的老板,想要更有科技感和改善缓震体验的。这话指向的是一个群体,即使MPV不便宜,他们依然愿意为这种体验买单。换言之,岚图算是精准找到了市场的那个痛点切面。
不过别急,我得更正下之前说的纯电高端MPV销量冠军说法有点大。因为全中国范围,至少有个高山在相近时间段卖得也挺猛,而且价格区间还超过岚图不少(有的是30多万区间,也有80万以上的),单单看销量冠军,这层面上有点混杂。信息我一抓一大堆,过滤方式太多,谁是第一,还真有点江湖混战的味道。
比如腾势那个价格在30多万,卖的也不错。如果单拿40万以上推断销量,那岚图成绩是辉煌;但若把价格区间拉宽到更高,别的选手也不会太差。你看那007(这名字我没打错吧)和Mega,都有自己一班拥趸,别忘了他们的粉丝在京沪那些大城市挺扎实。顺便猜测一句(体感,样本少),成交客户年龄偏上,40岁起步大多是家庭用车升级需求。
我听修理工张师傅说,岚图后轮转向的复杂系统维护费估计比普通单一后桥得贵,平时用着爽,一旦进厂修理,肯定得砸不少银子。没细想过,是不是这会影响大部分用户的长期持有成本?这又跟品牌定位的矛盾点摆在眼前——好车性能多,维护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岚图系车主都愿意掏钱细看这一块吗?我有点怀疑。
这让我想到,供应链环节其实挺有趣。岚图研发最后抢占了高压电池800伏技术,像是在拼抢电池高压快充入口,这环节就像饭店里的热菜抢锅位——谁快谁先上桌,抢的越早,供应链溢价空间也越大。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岚图敢开高价,敢配高端智能配置,因为它背后压得住成本和品质的供应链默契支持。
刚才我又翻了翻朋友圈,当中一个朋友笑着跟我吐槽:别看这车配置加得花里胡哨,关键系统稳定性连江湖老将还得叫板。这话虽然带点抱怨,但也说明高端MPV的硬实力和软件实力,还真得盯着点,不能只看订车数和大屏幕多大。
从我一线研发角度说,智能座舱的鸿蒙系统加上华为的乾崑智驾ADS 4,确实领先同级。可技术容易被模仿,差异化不够容易失焦。比如日产一个30多万区间的MPV,虽然没那么花哨,但口碑好,耐用。你会选哪个?我身边朋友的选择,也是思考这类问题。
说着说着,突然想问你们,假如你有个40万MPV预算,是想要那种科技感爆棚、花里胡哨的未来工具,还是更愿意抓紧实用、耐用、维修少、用得舒坦的那款?不少人看销量数据,盯着排名,反倒忽略最真实的落地体验,这不就像看成绩单只看总分,忽略哪科压得住分。
再聊聊价格上。你知道这单价怎么来的么?基础版和顶配版差距有3万上下,顶配占比超50%,这是老老实实的捆绑销售策略,但卖得好的基本说明这套配置和服务还真得打动了一部分人。可这批顶配用户有没有点小担心长期的维修和服务?这点还挺悬。换成我,我会分分钟担心那些异响、底盘悬浮调节后期会不会出大问题。
对了,顺带聊个跑题。我家隔壁修理店师傅说,高山那个MPV电池包技术更成熟,迄今没听说换电池的案例,岚图梦想家还没达到那稳健。哪辆车更适合老铁们真得自己掂量掂量。
这让我联想到,买车的选择就像饭馆点菜——高端大厨手艺绝对诱人,但如果你更关心口味的持续稳定和性价比,那些路边摊也未必差到哪去。岚图梦想家的火爆背后,是不是既反映了市场对高端MPV科技体验的渴望,也是基于品牌造势与供应链优势的现实表现?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们试驾或者吃过高端MPV的哪道菜觉得味道最正宗?是高压快充的爽快,还是后轮转向的操控精准?有没有让你觉得值回票价的细节?
顶着销量冠军光环的岚图梦想家,它成功得背后,是消费者需求多元还是品牌营销太会玩?这点,不妨多聊聊。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