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一个很抓人眼球的说法是“销量下跌58%,中国汽车被俄罗斯抛弃了?”。
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有些吓人,毕竟就在前一两年,我们听到的还都是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如何受欢迎,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甚至出现了一车难求、经销商赚得盆满钵满的火爆景象。
这怎么一转眼,风向就变得如此之快,像是从盛夏直接跳入了寒冬?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中国汽车的产品力不行了,还是有其他更复杂的原因?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好好梳理一下。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原文中提到的“2025年前9个月销量同比下滑58%”这个数据,时间上存在明显的笔误,我们现在还处在2024年。
但这并不意味着销量下滑的趋势是空穴来风。
根据行业内比较权威的数据,比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进入2024年以来,中国对俄罗斯的汽车出口量确实出现了环比下降的情况。
虽然下降的幅度没有58%那么夸张,但这种从高速增长转为波动下滑的态势,已经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说明过去那种近乎“野蛮生长”的黄金时期可能真的要告一段落了。
这并不是简单的“被抛弃”,而是一个市场从非正常状态回归理性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阵痛和调整。
那么,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最直接、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俄罗斯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调整。
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会长期容忍本国最重要的工业市场之一被外国品牌完全占据,尤其是在本国拥有一定汽车工业基础的情况下。
俄罗斯政府近一年来的动作,核心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保护和扶持本国的汽车产业,同时规范进口市场。
其中最关键的一招,就是大幅提高所谓的“报废税”。
这个税听起来像是处理旧车才需要交的,但实际上,它是在进口新车和二手车时就需要缴纳的一笔费用,可以理解为一种变相的关税壁垒。
从2023年8月开始,俄罗斯就大幅上调了这项税费的征收标准。
举个例子,一辆发动机排量在2.0升到3.0升之间的进口车,光是这项报废税就可能高达几十万卢布,折算成人民币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这笔钱最终都会体现在零售价上,直接推高了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售价。
到了2024年4月,俄罗斯又收紧了政策,堵上了一些通过关税同盟国家(如吉尔吉斯斯坦)进行“灰色清关”来避税的漏洞。
过去,很多进口车商利用这些渠道,能省下一大笔税费,从而让车价更有竞争力。
现在这条路被堵死,意味着所有进口车都必须按照更高的标准足额缴税,成本自然大幅上升。
当一辆原本性价比很高的中国汽车,因为税费原因价格上涨了20%甚至更多,它在普通俄罗斯消费者眼中的吸引力必然会下降。
除了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在调控,市场环境本身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汽车前两年之所以能在俄罗斯市场取得爆炸性增长,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俄乌冲突爆发后,那些长期盘踞俄罗斯市场的德系、日系、韩系等主流汽车品牌,如大众、丰田、现代等,纷纷选择暂停运营或直接退出。
这一下就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真空。
中国车企抓住了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凭借着相对完善的供应链和快速的反应能力,迅速填补了这一空白。
可以说,那段时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几乎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在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里跑马圈地。
但现在,情况有所不同了。
市场上开始流传一些关于西方和日本品牌可能考虑重返俄罗斯的消息。
尽管这些都还只是传闻,并未成为现实,但它已经足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对于很多俄罗斯人来说,他们过去几十年来习惯了驾驶德国车和日本车,对这些品牌有着很深的认知和信赖。
当听到这些熟悉的品牌有回归的可能性时,一部分持币待购的消费者自然会选择“再等等看”,而不是立刻下单购买一个相对新兴的中国品牌。
这种观望情绪的蔓延,直接导致了市场需求的暂时性萎缩,对我们汽车的销量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然而,如果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外部的政策和市场变化,那也是不全面的。
更深层次、也更需要我们警醒的,是我们自身在快速扩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短板。
赚钱最快的时候,往往也是最容易忽略基础建设的时候。
其中,最被俄罗斯消费者诟病的,就是售后服务体系的严重滞后。
汽车是一个复杂的工业产品,它不是卖出去就完事了,后续的维修、保养、配件供应是一个漫长而关键的链条。
俄罗斯地广人稀,气候严酷,尤其是在西伯利亚等地区,冬季动辄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对车辆的可靠性是极大的考验。
很多俄罗斯车主反映,他们购买的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车,在冬季出现了电池续航大幅缩水、车机系统被冻到死机等问题。
这些技术问题本身就需要适应性改进,而更麻烦的是,当车辆真的出了故障,维修却成了大难题。
服务网点稀少,大多集中在莫斯科等几个大城市;配件供应不及时,一个简单的零件可能要等上几个月才能从中国发过来;专业的维修技师也严重不足。
试想一下,你花了一大笔钱买了辆新车,结果坏在了路上,却被告知要等三个月才能修好,这种体验无疑是灾难性的,它会严重挫伤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信任。
这种“重销售、轻服务”的模式,在市场初期可以凭借价格优势快速抢占份额,但绝非长久之计。
当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变得更加挑剔时,服务的短板就会成为最致命的弱点。
信任的建立需要很长时间,而摧毁它,可能只需要几次糟糕的售后体验就够了。
所以综合来看,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销量的下滑,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俄罗斯政府的产业保护政策、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及我们自身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
与其说是“被抛弃”,不如说这是市场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而及时的课,告诉我们靠着市场真空期赚“快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接下来,考验的是真正的硬实力和长期主义。
中国车企如果想在俄罗斯这片广阔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从过去那种粗放的贸易模式,转向更加深入的本土化战略。
这包括建立更密集的销售和服务网络,设立本地化的配件中心库,甚至在当地投资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
同时,也要针对俄罗斯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对产品进行更多的适应性开发和改进。
这无疑是一条更难走的路,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当地消费者的心,将中国汽车品牌从一个“外来者”,变成一个值得信赖的“本地伙伴”。
眼前的挑战是严峻的,但它也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