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八月,车展的门口挂着横幅,风吹得啪啪作响,现场却比我家小区遛狗还安静。
原本还想着,哪怕没新车,能不能蹭顿免费自助?
结果,冷得不是空调,是人心。
朋友一句玩笑:“今年票都没人抢,黄牛都快改行卖手抓饼了。”
我心里暗骂,这场面,怎么有点像考试前熬夜复习,结果一进考场发现,老师竟然翘班了。
其实,车圈的热闹,并不是今年才突然冷静下来。
几年前的成都车展,主机厂们恨不得把展馆包下来,模特比车还抢镜,媒体人一边写稿一边拍短视频,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爆款”机会。
谁能想到,今年,连现场的咖啡都比新车多,连自称“老炮儿”的车评人都忍不住问:“是不是咱们赶了个假集?”
你要说车企们不想玩,其实也真不是。
去年那一波新能源车价格战,打得行业像掉进了洗衣机,谁不是洗完一身皱巴巴的?
利润表上的数字一天天往下掉,市场热度还得硬撑着装高兴。
补贴退坡、原材料涨价、库存堆积,谁还有心情在展台上跟你玩噱头?
有品牌今年直接把展位撤了,展馆空出来的地方,连小朋友都懒得跑。
说到价格战,真是够呛。
你以为“等等党”是真等新车?
人家等的是价格再打骨折。
每次看到车企发布会直播,评论区永远有人刷:“再等等,肯定还会降!”
这种气氛,谁还敢高调亮相?
在消费紧缩的年代,连薅羊毛都变成一场心理战。
其实,不光是车圈,娱乐圈、体育圈那点套路也如出一辙。
篮球世界杯,中国队主场人气肉眼可见地消退,老粉们还记得几年前凌晨守直播的狂热,那劲头早就被现实浇了凉水。
车展和球赛都冷了,网友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这年头,热闹都是上辈子的回忆。
直播带货火了以后,线下车展的光环像被抽走了灵魂。
有人说,坐在家里能刷遍全网车评,展会有什么用?
可真见到那些新车,摸一摸方向盘,才知道屏幕外的世界没那么简单。
你看,去年还有人为了蹭合影排队,今年连展台都空了,气氛就像年夜饭剩下的最后一盘凉菜,大家都要面子,但没人真想吃。
行业背后的困局更难解。
新能源红利吃完了,补贴没了,原材料涨得比房价还快,市场一片焦虑。
主机厂高层开会,话题永远绕不过“降本增效”,有的公关甚至兼职做短视频剪辑,转型比换挡还快。
数据也懒得藏着:2022年成都车展品牌超过百个,今年直接腰斩。
媒体区冷清得能听见键盘敲字的声音。
在这种环境下,还指望谁先跳出来“逆转乾坤”?
车企们都把钱省着花,谁都盯着别人先动。
大家嘴上说着要创新,心里只想熬过寒冬。
市场不疯,车展就很难疯。
这种情形,不比NBA巨星扎堆转会,各家都憋着劲想看别人先翻车。
咱们也别只看表面。
线下车展的烟火气,是线上直播没法还原的。
展馆里孩子们钻进车里假装老司机,老爸们围着新车型拍照发朋友圈,现场的那点人情味,直播间永远复制不来。
对比下去,不禁想问——等哪天价格战结束,行业回归理性,车展会不会像老友记一样,突然又火起来?
其实,车展冷清背后,也藏着整个消费市场的情绪。
楼市一冷,钱包一紧,连保养都开始砍价,更别提换新车了。
厂商、消费者、媒体、黄牛,个个都在等风来。
只是风还没起,大家就先学会了省电。
故事还没完。
聊车展聊着聊着,朋友突然冒出一句:“你说明年要是车企们都不卷了,是不是还能再热闹一把?”
这问题抛出来,像极了深夜撸串最后一串被谁抢了,大家都不吭声,各自心里都有点数。
要说今年车展到底有多冷?
你不去现场,很难体会那种“人比车少,气氛比冷气冷”的尴尬。
明明是个大展,结果变成了行业的集体午休。
有人调侃,车企再这样下去,明年估计展馆能直接改成健身房。
说到底,这一切都不是偶然。
市场的风向标早在开年就歪了,大家都在用脚投票。
谁都不想当第一个下水的,谁都怕踩空。
热闹的背后,是一地鸡毛和一桌没结的账单。
每个人都在等,等下一个奇迹,或者下一个降价通知。
你说,等风来的时候,车展会不会变回那个热气腾腾的老样子?
还是说,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淡定,热闹留给回忆,现实继续省着过?
评论区留给你,咱们继续喝着汽水聊人生,看看这车圈的“凉茶”到底什么时候能喝出点糖味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