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价35万至40万元,最终售价32.18万起。”理想汽车CEO李想7月29日晚宣布理想i8上市。在当天的发布会上,理想还播放了该车型重卡连环撞击测试视频。在该碰撞测试视频中,理想i8车型和重卡正面对撞时,重卡四个车轮弹起,驾驶室和后货箱出现明显的分割,驾驶室几乎倒在理想i8车型的前车窗上。这是一起兼具营销冲击力、技术验证争议与行业伦理讨论价值的“超级对撞”事件,理想i8与乘龙重卡的“神级碰撞测试”,不仅在互联网引发海量关注,更深层次地触及了新能源汽车安全、测试透明度与品牌伦理的多重问题。以下是笔者对这一事件的独家深度解读:
一、理想汽车的“超级实验”:技术突破,还是营销表演?
理想汽车在i8发布会上选择以“对撞8吨重卡”作为核心视觉传播事件,可谓一次精准、充满爆点的“技术秀”。以“超过100吨载荷的撞击力”撬动用户对安全感的情绪价值的策划。
理想的回应用词很有技巧:“基于真实会车场景模拟”、“全权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卡车市场端随机购买”、“未指定品牌”——表明他们力图摆脱对测试“操控”的嫌疑,强化其“透明、专业、科学”的形象。更关键的是,理想强调:车门自动解锁、气囊全部打开、电池未起火,所有指标都指向一个核心——i8非常安全。
但问题来了:一辆8吨重卡四轮弹起、驾驶室锁弹开,而理想i8几乎完好,这场“超级撞击”真的真实吗?网友一句话说得犀利:“这么撞完,怎么感觉是卡车更危险?”
二、乘龙重卡:成了“碰瓷道具”,品牌公信受伤
乘龙卡车在整个事件中显然是“被动卷入者”。理想最初未打码品牌,引发网友集体涌入其官方账号质疑。而后期理想再度发布视频时才进行“打码”处理,显然有避嫌行为。
乘龙的回应中,关键词是“法务介入”“被摆了一道”“聪明人都能看出假”,这些言语情绪化,反映出品牌公关措手不及,也揭示其并未授权这场测试,甚至对测试方式是否符合现实交通逻辑产生质疑。
一句话总结:乘龙成了“理想i8安全性”的反衬道具,却承担了潜在的品牌形象受损风险。
三、测试合理性与真实性的灰色地带
理想强调由“第三方检测机构”执行测试,但这一测试并不属于“强制性准入项目”,即非国家要求的强制碰撞标准。这意味着它的设计空间更自由,真实性和公正性也就更难评估。
尤其是撞击角度是否符合真实道路事故的统计常态?
重卡是否装载?有没有制动或辅助防护?
视频是否有完整、未经剪辑的版本公开?
对撞数据是否经过独立认证?
这些都是目前公众尚未得到答案的问题。安全测试,必须要比市场营销更严肃。
四、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底线:不止是“撞不烂”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底线,不仅在于结构坚固、气囊全开、电池不燃烧,更在于以下几点:
公开透明的测试流程:企业不能选择性展示有利片段,而应接受多方验证和媒体监督。
尊重竞争品牌和行业伦理:不可利用“他车解体”作为自己安全性的“道具”,否则容易引发“碰瓷式营销”质疑。
数据真实且可验证:事故视频、结构图解、实验参数等应对专业机构和用户开放,而不是以“效果片”为主。
监管必须介入,标准亟需统一:新能源汽车已是主流出行工具,其测试标准与方式需全面对接实际事故数据与场景。
五、这场对撞,不该只是“谁赢了”那么简单
理想i8这场对撞实验,无疑在传播上赢了,但舆论在问:赢得漂亮,但真实吗?道义上呢?
这是一次技术力与品牌力的双重碰撞,也是公众信任与营销手段的较量。华丽碰撞背后,是一次行业对“透明、安全、专业、公正”底线的集体拷问。
重卡不是“背景板”,测试不是“戏剧化”,消费者要的不是一场好看的发布会,而是一辆在真正撞击中能救命的车。
如果这场碰撞能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对“安全测试”的规范化透明化,那这才是它真正的“社会价值”。否则,再多轮子飞起,也只是烟雾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