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严格规范生态环境行政检查大力提升执法质效的通知》(环办〔2025〕83号,以下简称《通知》)对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的监管模式、执法方式、违法惩戒及行业规范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性要求。结合政策文本及地方实践案例,本文从六个核心维度深入分析该政策对检验机构的影响,并提出应对建议。
一、检查频次刚性约束,减少重复检查
《通知》明确要求日常检查不得超过各省规定的年度频次上限,并须按月细化落实。这一规定将显著改变过去高频次、地毯式检查的模式,具体影响如下:
1.日常检查统筹化:生态环境部门需提前制定年度检查计划,检验机构被多头、重复检查的概率降低。例如,重庆高新区采用“三查合一”机制,整合市级抽查、专项整治与环境监管,避免对同一机构反复检查。
2.专项检查严格审批:地方部署的专项检查需经县级以上政府或上级垂直管理部门批准,并计入年度检查频次,防止地方随意加码检查。
3.跨层级检查协调:不同层级生态环境部门对同一检验机构有检查计划的,需协商后由一方独立检查或联合实施,减少行政资源浪费。
影响:合规经营的检验机构将受益于检查频次降低,但历史违规或高风险机构仍可能面临重点监管。
二、非现场监管常态化,数据真实性要求提升
《通知》强调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非现场监管,检验机构的数据及运营过程将更加透明:
1.远程监控与数据分析:
具备视频监控、实时数据上传条件的机构,优先采用远程抽查、AI模型筛查等方式监管。
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已要求检验机构检测数据实时上传,并运用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如合格率畸高、检测时间过短等)。
2.预警与精准执法结合:
非现场监管发现异常数据(如OBD通信中断、检测数值突变)将触发现场检查。
太原市通过网络巡查发现10家机构检测流程不规范,并集中约谈整改。
3.正面清单制度: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且无违法线索的机构,原则上不安排现场检查。
影响:检验机构需确保检测数据真实、完整,并加强信息化建设以适应远程监管趋势。
三、分级分类监管,守法者受益、失信者受惩
《通知》要求根据排污许可、信用评价等对检验机构实施差异化监管:
1.分级管理:
信用良好、合规记录佳的机构可降低抽查比例,如某些地区对A级企业仅按5%比例抽检。
屡罚屡犯、存在重大失信记录的机构将被提高抽查频次,并列入重点监管名单向社会公开。
2.高风险机构重点监管:
异地车辆集中、检测合格率异常偏高、过程数据缺失的机构将被列为必查对象。
重庆高新区在专项整治中重点核查物流园区、工矿企业周边的检验机构,防范“黄牛”中介干扰检测。
影响:行业分化加剧,合规机构运营成本降低,而违规机构将面临更高监管压力和声誉风险。
四、跨部门联合执法,数据共享压缩造假空间
《通知》明确推进跨部门协同监管,检验机构的造假行为将更难隐匿:
1.多部门数据互通:生态环境、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实现检验数据、处罚信息全国联网,虚假报告、屏蔽OBD、篡改参数等行为将暴露于“监管一张网”之下。
2.同步检查与联合惩戒:
生态环境部门可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核查机构资质、设备校准情况,发现问题同步处理。
大连市在2024年专项整治中,对3家出具虚假报告的机构同步吊销资质并移送公安机关。
影响:检验机构需确保检测设备、软件系统合规,避免因技术漏洞导致误判或故意违规。
五、检查程序规范化,机构维权渠道畅通
《通知》对行政检查程序作出严格规定,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1.检查流程透明化:
必须出具《行政检查通知书》或“行政检查码”,并全程记录执法过程。
禁止未经批准的突击检查,紧急情况需电话报备后补手续。
2.投诉机制完善:机构对违法或不当检查可投诉,生态环境部门须限期反馈。
影响:减少执法随意性,检验机构可依法抵制违规检查,但需配合合规监管。
六、违法成本大幅提高,行刑衔接强化震慑
《通知》加大对恶意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1.即时惩戒措施:
对数据造假的机构,可暂停网络联接和报告打印功能,并公开曝光。
纳入全国信用平台,影响政府采购、融资等商业活动。
2.刑事责任追究:
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直接移送司法机关。
大连市2024年已对2家机构负责人追究刑事责任。
影响:检验机构需强化内部合规管理,杜绝侥幸心理,违法成本已远超以往。
结论:行业迎来“少打扰、严监管、强震慑”新生态
《通知》实施后,检验机构将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合规机构:检查频次减少,行政干扰降低,运营效率提升。
高风险机构:面临更精准的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组合,违法成本陡增,甚至被市场淘汰。
建议检验机构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定期自查整改:定期排查风险点,如检测设备校准、数据记录真实性等。
2.升级技术投入:确保过程和数据可追溯,避免因技术落后导致违规。
3.完善合规体系:定期自查,强化人员培训和监督,防范法律风险。
4.主动配合监管:与生态环境、公安等部门建立良性互动,避免抵触检查引发更严厉执法。
总体而言,《通知》推动行业从“被动应付检查”向“主动规范经营”转变,长期有利于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