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档位设计再引争议?被黑背后,是创新还是无处可黑的无奈?

今天一则新闻搅动了车圈,一件让人有些啼笑皆非的事情浮出了水面。

眼下的市场竞争,真是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连挡位设计这种本该是常识的话题,都能被人拿出来翻炒,硬生生把比亚迪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看来,那些幕后推手真是费尽心机,黔驴技穷了,只能拿汽车工业百年基石的约定俗成来大做文章,真是让人感叹。

---

比亚迪档位设计再引争议?被黑背后,是创新还是无处可黑的无奈?-有驾

挡位“反常规”?这说法站不住脚!

我们今天要深入探讨的,正是围绕着比亚迪挡位设计的种种言论。

铺天盖地的声音都在宣称,比亚迪的“R挡在前D挡在后”是一种“反常规”操作。

这听起来确实有些耸人听闻,不明就里的旁观者,很容易被这种论调所误导。

然而,用车社的职责,正是为大家拨开重重迷雾,将汽车领域的各项细节抽丝剥茧,讲个明白。

其实,这件事的核心,就是有人在蓄意制造误解。

你看,比亚迪新闻打假办公室已发表严正声明,表示将彻查这背后典型的“黑公关”操作链条。

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也掷地有声地表态:“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所有蓄意抹黑行为都会留下痕迹,切勿抱有侥幸心理触碰法律红线。” 这番话,字字铿锵,是不是让人心里一下子敞亮了许多?

---

汽车百年基石的智慧:R挡前置的深层考量

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这个所谓的“反常规”究竟“反”在哪里。

或许你不会相信,将倒挡(R挡)设置在前,驱动挡(D挡)设置在后,这并非比亚迪的随意之举,而是汽车工业历经百年淬炼形成的安全设计准则。

试想一下,早期的燃油车,其变速箱的机械构造极为复杂,R挡与D挡的切换,涉及齿轮的精密啮合。

为了确保行车安全,避免驾驶员误操作,也为了更顺畅的机械运作,工程师们早已将R挡前置作为一种默认的“安全设定”。

举例来说,当你尝试从停车挡(P挡)直接挂入D挡时,挡杆通常需要经过R挡的位置,但车辆并不会立即启动,往往会有一个短暂的停顿,或者需要驾驶员踩下刹车踏板进行确认。

这种设计,正是从物理层面最大程度地避免了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因操作失误而直接将车辆挂入前进挡或倒挡,从而引发不可预知的事故。

毕竟,倒车操作通常在低速且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环境下进行,而前进挡则是日常行驶中最常用的挡位。

比亚迪档位设计再引争议?被黑背后,是创新还是无处可黑的无奈?-有驾

两者之间通过清晰的顺序排列,也便于驾驶员在紧急时刻迅速判断与操作,正如《礼记》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种预设,正是为了行车之“立”。

---

驾驶习惯的沿袭:电动时代同样不可或缺

进入电动汽车时代,虽然其动力总成与传统燃油车已然不同,甚至很多电动车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变速箱,而是通过电动机的特性实现前进与后退。

但用户的操作习惯,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轻易改变。

回想一下,我们驾驶汽车多年,从学习驾驶的第一天起,挡位的顺序是不是就是P-R-N-D?

这已经深深烙印在驾驶员的肌肉记忆和操作习惯之中。

如果任何一家车企突然“特立独行”,将这个顺序颠倒,那无疑会带来一系列潜在问题。

轻则导致驾驶员操作不顺手,手忙脚乱;重则在紧急情况下,本欲倒车却误挂前进挡,其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全球汽车制造商,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无论是老牌劲旅还是新兴势力,都始终遵循着“倒挡前置、驱动挡后置”的行业规范。

这不是什么所谓的“创新”或“反常规”,这恰恰是对用户负责,对驾驶安全负责的体现。

任何试图在此方面改变既有规范的做法,才是真正的“不符合行业标准”,才是“反其道而行之”。

这就像我们使用手机,电源键与音量键的位置,大多数手机的布局都相似,一旦你习惯了,即便更换手机也能很快适应。

如果某个手机突然把音量键放到了充电接口旁边,你使用起来肯定会感到别扭,甚至容易误触。

汽车的操作系统,特别是这种与驾驶安全息息相关的核心操作,更是丝毫不能马虎,如同《道德经》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细节之处,更需慎重。

---

“黑公关”的真面目:割裂市场秩序的手段

此次针对比亚迪挡位设计的质疑,实质上是对汽车领域基础常识的蓄意歪曲。

比亚迪档位设计再引争议?被黑背后,是创新还是无处可黑的无奈?-有驾

这群“黑公关”,为了流量和私利,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其行径让人不齿。

他们深谙“以讹传讹”的传播规律,首先集中火力,用一套统一的“说辞”在各个平台进行大规模散布,制造一种“比亚迪设计存在缺陷”的假象。

随后,那些不了解真相的网友看到如此多的负面声音,自然会认为“有问题”!

这种信息壁垒一旦形成,谣言便更容易扩散,甚至演变成一场无妄之灾。

这种“黑公关”现象,简直是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致命顽疾。

它不仅触犯了国家法律法规,更严重阻碍了汽车行业的良性发展。

试想,如果行业内大家不是比拼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而是每天只想着如何诋毁对手、如何破坏市场秩序,那还有谁会潜心研发更好的汽车?

还有谁会致力于提升用户体验?

比亚迪这次确实是忍无可忍,从2021年就开始设立专项奖金打击黑公关,从最初的5万元到100万元,如今更是将举报奖励金额大幅提升至5万元到500万元!

并且明确表示该机制将持续有效。

这充分说明,“黑公关”的嚣张程度已经到了让人无法容忍的地步,犹如《孙子兵法》所言:“兵者诡道也”,但这种诡道,并非正途。

---

法律的锋芒:让“黑公关”无处遁形

“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李云飞的这句话真是切中要害,掷地有声。

那些编造谣言、操纵舆论的人,别以为躲在键盘后面就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法律的眼睛是明察秋毫的,而且,如今的技术手段也日益先进,想要追查到幕后主使,那只是时间问题。

比亚迪档位设计再引争议?被黑背后,是创新还是无处可黑的无奈?-有驾

事实上,已经有多名散布不实言论、实施诽谤的违法主体被司法机关依法追究了法律责任。

这表明,“黑公关”最终都将自食恶果,必将面临法律的制裁与责任的追究。

那些仍在兴风作浪的人,是时候停止了,切莫等到法律的惩罚降临,才追悔莫及。

---

行业发展需合力:呼唤正向竞争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正从“制造大国”向“智能制造强国”迈进,新能源汽车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行业同仁们更应该团结协作,共同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行业生态。

我们应该比拼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产品品质、用户服务,是看谁能生产出让消费者更满意、更安全、更智能的汽车!

而不是通过恶意诽谤、散布虚假信息这种不正当手段来扰乱市场秩序。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竞争对手,最终也会反噬到整个行业的声誉,正如古语有云:“损人利己,终害己身。”

试想,一个行业如果长期处于乌烟瘴气、相互攻击的状态,消费者还会对这个行业抱有信心吗?

还会愿意投入资金购买汽车吗?

因此,对于任何破坏行业健康发展的“黑公关”行为,我们都应该坚决抵制,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力量都将予以坚决反击,绝不容忍这种害群之马的存在。

这就像我们常说的,真正的强者,靠的是实力和光明磊落。

中国汽车要走向世界,就更应该展示出这种正向竞争的风范。

我们都明白,真相终究会大白于天下。

比亚迪这些年致力于技术研发,用心打造好车,我们消费者都看在眼里。

谁的产品过硬,谁的服务到位,市场自然会给出公平的评判。

那些不光彩的手段,终究不会长久。

你觉得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