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D底盘技术落后?实测对比告诉你真相,差距到底有多大

关于比亚迪的底盘,一直以来都是个挺有争议的话题。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一提到国产车,底盘就是个绕不开的短板,而比亚迪作为国产车的代表,自然也承受了最多的审视和议论。

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比亚迪的车,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技术确实厉害,但车开起来的质感,尤其是底盘的感觉,跟那些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造车经验的合资品牌比,还是差了点火候。

BYD底盘技术落后?实测对比告诉你真相,差距到底有多大-有驾

这种印象根深蒂固,以至于有时候,一位花了二十多万买了比亚迪汉的车主,可能就因为过减速带时车身的一点多余晃动,就会被旁边开着十万级别合资车的朋友半开玩笑地评价一句“底盘还是差点意思”,这确实让人心里不太好受。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比亚迪的底盘,真的还停留在那个“够用就行”的阶段吗?

我们今天不妨把这个话题摊开来,好好聊一聊。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任何印象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

在比亚迪发展的早期阶段,大约是十几年前,以F3等车型为代表的时代,公司的主要战略是先生存,后发展。

那时候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用尽可能低的成本,造出大多数中国家庭都能买得起的汽车,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成本控制是压倒一切的。

因此,在底盘这些看不见的地方,确实做出了不少妥协。

BYD底盘技术落后?实测对比告诉你真相,差距到底有多大-有驾

比如当时普遍采用的后扭力梁非独立悬挂,这种悬挂结构简单、成本低、占用空间小,但缺点也同样明显,就是舒适性和操控性相对较差。

当车辆一侧的车轮压过坑洼或者减速带时,冲击会通过一根硬邦邦的梁传递到另一侧,导致整个车尾都会有比较明显的跳动,乘客的感受自然就不会太好。

那种过坎时“哐当”一声的生硬感,给第一批比亚迪车主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成为了很多人心中“比亚迪底盘不行”的最初来源。

这个历史阶段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没必要去回避。

然而,用过去的眼光来审视现在的产品,显然是不公平的。

汽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里,车企们都在拼了命地迭代升级。

现在的比亚迪,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

尤其是在进入新能源时代后,比亚迪的产品线向上突破,推出了像汉、唐、海豹、腾势、仰望等一系列中高端车型。

在这些车型上,比亚迪对于底盘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YD底盘技术落后?实测对比告诉你真相,差距到底有多大-有驾

我们先从最基础的硬件结构说起,因为这是底盘质感的基础。

以比亚迪海豹为例,这款车的售价在二十万级别,但它的底盘悬挂配置却给得非常足。

它的前悬挂采用了双叉臂式独立悬挂,后悬挂则是五连杆式独立悬挂。

这两种悬挂形式,通常是那些主打操控性能的豪华品牌,比如宝马、奔驰等才会使用的配置。

双叉臂的优点在于能更好地抑制车身侧倾,让轮胎时刻保持最佳的抓地角度,而五连杆则能更精确地控制车轮的运动轨迹,兼顾了操控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反观市场上同价位甚至更贵的一些合资品牌车型,特别是一些SUV,为了控制成本,后悬挂依然在使用我们前面提到的那种结构简单的扭力梁。

从硬件规格这个最硬的指标来看,比亚迪不仅没有落后,反而在很多车型上实现了超越。

当然,好的硬件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如何调校,让这些硬件发挥出应有的性能。

这就好比给了你顶级的食材,还得有高超的厨艺才能做出一桌好菜。

BYD底盘技术落后?实测对比告诉你真相,差距到底有多大-有驾

在底盘调校方面,比亚e迪也下了大功夫。

一方面,比亚迪聘请了前奔驰S级的底盘调校专家汉斯·柯克等国际大师来主导团队,带来了德系豪华车深厚的调校功底和经验。

另一方面,比亚迪开始大规模应用智能化技术来武装底盘。

比如在汉EV等车型上搭载的DiSus-C智能电控主动悬挂系统,这套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路面变化,然后在毫秒之间调整减震器的软硬。

举个例子,当你正常行驶在平坦路面上时,悬挂会保持一个相对舒适的状态;当系统预判到车辆要高速过弯时,它会立刻让外侧的减震器变硬,提供更强的支撑力,抑制车身侧倾,让你过弯时信心更足;而当车辆要压过一个井盖或者减速带时,它又能瞬间将减震器调软,最大程度地吸收冲击,保证车内乘客的舒适。

这种“能文能武”的智能化表现,是传统被动式悬挂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如果说这些还不够直观,那么一些极限测试的数据则更有说服力。

在考验车辆操控极限和安全性的“麋鹿测试”中,比亚迪海豹取得了超过83公里/小时的优异成绩,这个数据超过了许多以操控见长的欧洲品牌轿车,充分证明了其底盘的功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并没有满足于追赶和学习,而是走向了更深层次的自主研发。

BYD底盘技术落后?实测对比告诉你真相,差距到底有多大-有驾

其推出的“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可以说是比亚迪在底盘技术领域厚积薄发后的一次集中展示。

这套系统整合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栈自研技术,涵盖了从空气悬挂到液压悬挂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对车身姿态的全方位主动控制。

搭载了云辇系统的腾势N7,可以做到像魔毯一样过滤掉路面的绝大多数颠簸;而仰望U8更是能实现原地掉头、横向行驶甚至在紧急情况下涉水浮渡等令人惊叹的功能。

这已经不仅仅是“好”或者“不好”的范畴了,而是重新定义了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底盘技术的天花板。

这一切的背后,是比亚迪庞大的用户基数所带来的海量行驶数据。

每一台行驶在中国的比亚迪汽车,都在为底盘数据库贡献着宝贵的资料,让工程师们能够根据中国复杂的路况和中国用户的驾驶习惯,进行最本土化、最精准的调校。

这恰恰是许多外资品牌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综上所述,关于“比亚迪底盘落后”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停留在过去的刻板印象。

如果说早期的比亚迪在底盘上确实存在短板,那么今天的比亚迪,通过在硬件上的不吝投入、在智能化上的积极探索以及在核心技术上的全栈自研,不仅早已补齐了这块短板,甚至已经将其打造成了自身新的技术亮点和护城河。

评价一款车的好坏,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亲自去试驾体验,或许才能撕掉那些陈旧的标签,看到一个真实、全面的比亚迪。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