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正面对撞乘龙重卡:科学与常识的缝隙
前阵子,微信群里炸了锅。理想i8对着乘龙重卡干了一架,这事儿传得沸沸扬扬。隔壁小区老李还特意跑来问我,“你说两吨多的小电车真能顶住八吨大货?”他一边嘬着茶,一边皱眉头。我没直接答,只是把手里的轮胎气门嘴拧了又拧。
其实大家心里都觉得不太靠谱。毕竟咱们小时候看路口事故,哪回不是小轿车被大货压成饼?这次中国汽研那场,说实话,我最初也以为是不是给卡车做了什么手脚,比如卸点重、开个驾驶室锁扣啥的。但后来翻了翻技术圈群聊,还有一个修过三十年货车的王师傅发语音,说:“别瞎猜,碰撞这玩意儿,有时候就跟打扫堂腿似的,不光比块头。”
有意思的是,这种“小欺大”的案例其实也不少。我印象最深的一回,是五菱面包侧着身子,把一辆倒地的大挂挡在半空——那画面我手机里还有照片。当时交警还纳闷,小家伙怎么没塌?再比如前几年市北路口,一辆老捷达冲进平头牵引车左前轮,结果人家牵引车反倒栽沟里去了。有些老司机私下说:“有时候就是角度问题,小轿碰上合适位置,大块头也得吃亏。”
但为啥视频总是小客被撞惨呢?邻居张姐有天和我遛狗聊天,她说,“谁让咱们这些开小轿的不爱守规矩啊!”确实吧,小客灵活,总想着见缝插针,对交通法规也是“差不多得了”那种态度。而且媒体镜头喜欢拍惨烈画面,也是事实。不过换句话讲,大部分开重卡的都是B照以上,人家对安全和风险理解更深。
扯远点,其实7月29号晚上理想i8上市发布会公布这个时,我第一反应就是“这波操作挺会钻空子的”。常识告诉你硬碰硬肯定完蛋,但人家偏用科学来糊你一脸。这套路早在汽车安全圈流传已久,比如为什么正面碰撞好过偏置,就是因为受力分布不同嘛。
听销售顺嘴提起,这次理想i8选的是正面对撞,而且还是新能源车型,本身结构跟传统油车就不一样。它那个所谓“空”前舱,其实类似超大的吸能盒——没有发动机变速箱,就算整个溃缩掉,也只是吸收冲击力而已。我记得去年冬天修我的旧SUV的时候,那位专门研究底盘结构的小赵师傅感慨,“现在的新电动车,真出事的时候前脸都像海绵墩子。”他说他拆过一次Model X,那叫一个碎,可驾驶舱一点没动。
再琢磨琢磨,为啥不是让乘龙追尾或者直接怼墙,而非要搞这种“钻裆式”对撞?据王师傅分析,如果两台都是正面刚,很可能是i8低矮窄身直接扎进乘龙两个前轮之间,就像小时候玩碰碰球,从底下掏过去一样。他还补充一句:“真正伤害最大的位置,不一定是最结实的大梁,有时候就在悬挂和轮胎根部。”
而且实际受力路径很微妙,大梁、杠杆都只是表象,多数力量最后集中到悬挂系统,再通过弹跳卸掉不少冲击。这道理跟拳击比赛故意打膝盖差不多,你打胸口人还能挺住,你扫腿基本站不稳。有趣的是,据维修圈消息,当时现场测的数据其实并没有完全公开,但有人偷偷透露,两台速度设定经过无数模型推演,并不是单纯图省事。据说联想(哦,现在叫理想)那台60公里每小时左右,而卡车则慢很多——这里面的学问,比外行猜测复杂太多。
至于网上质疑驾驶室怎么那么容易掀起来,是不是提前松扣子的,我专门去查了一下直播录像,还拉着楼下做物流的小范一起看。他指着屏幕笑道:“我们用液压杆抬驾驶室,每次保养累死个人,要是真靠摇把轻松撬起来,那才怪。”原来这设计本来就带卸力过程,并不像普通后备厢一下弹飞出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新能源SUV还真占便宜呢!
另外群友阿东爆料,他去年年底亲眼见过一次高速追尾事故,同样是一辆电动SUV顶进工程自卸后桥下面。结果出来一看,主驾A柱纹丝未动,就是副驾脚窝凹进去点。“现在这些新平台底盘钢性是真的强,”阿东边喝啤酒边感叹,“可惜维修费高啊,上回换俩横梁报废价都快赶上一辆二手POLO啦!”
还有一点鲜有人提到,新款理想在配置上悄悄加装了一套辅助制动管理模块,据厂内技工私聊透露,在极端情况下可以临时调节刹停力度防止二次滑移。这东西一般说明书根本找不到,全靠售后工单记录才知道。不过话又说回来,用不用得到,看运气喽!
最后再闲扯一句,为啥不用长鼻子的美式大货试试水?据业内八卦,因为长鼻车型防护层级完全不同,再加上国内道路限制,本地几乎没人敢拿它当靶子。一位熟悉进口件渠道的哥们曾经抱怨,美系长鼻配件贵到离谱,一颗螺丝能卖出国产全套灯具的钱。所以选乘龙,也许里面多少藏点弯弯绕绕吧?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上个月去4S店保养遇见个刚买新款的人,他抱怨座椅通风效果一般,不过自带PM2.5过滤芯还是香。“北京灰尘大,下班堵在北四环,好歹心安些。”他说自己不会拿新买来的宝贝去顶什么重卡,但万一路遇险情,希望那些花哨配置别光好看不中用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落于行业交流群、4S店售后、生活观察及网络资料等处,如文中所述皆为真实或近似场景拼接所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