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冬天,终于有电车敢来叫板了

东北的冬天,终于有电车敢来叫板了

去年腊月二十八,老张开着他那台标称600公里续航的电车,从沈阳往老家赶。气温零下二十几度,高速上开着暖风,表显续航掉得跟瀑布似的。原本计划一口气到家,结果半路不得不进服务区充电,排了一个多小时队不说,充电速度慢得让人着急。最后大年三十凌晨才到家,一家人等到半夜。

这事儿在东北电车圈里不算新鲜。冬天续航打个六折算正常,打五折也不稀奇。所以你看,每年入冬前,东北二手车市场上的电车就特别好出手——车主实在受够了这份罪。

不过最近风向似乎有点变了。

有些新出来的电池技术,号称能在零下四十度保持九成能量。听起来挺玄乎,但琢磨琢磨,背后的门道或许真能解决点实际问题。这种电池用的不是传统的锂,改用钠了。钠这东西,地壳里到处都是,不像锂那么金贵,关键是它天生耐寒。

有个做电池研发的朋友跟我聊过,他说锂离子在低温下就像人在冷天里动作迟缓,而钠离子好像穿了棉袄,该怎么动还怎么动。当然这是大白话,真正的原理涉及什么晶格结构、离子迁移速率,咱也不用钻那么深。反正实际效果摆在那儿——有车主在漠河测试,零下三十多度冷启动,两秒就着车了,跟夏天差不多。

充电速度这块儿,变化更明显。

以前开电车跑长途,最怕的就是充电等待。服务区充电桩常年排队不说,充一次电少说也得半小时起步。现在有些新电池宣称十二倍率充电,翻译成人话就是:充五分钟,能跑五百多公里。从北京到济南的距离,五分钟充进去。

东北的冬天,终于有电车敢来叫板了-有驾

我专门问了几个已经用上快充车型的朋友。他们说实际体验确实不一样了,服务区上个厕所、买杯咖啡的功夫,电就补得差不多。当然,这得配套的充电桩也跟得上才行。现在高速服务区的新桩陆续在升级,功率能到一点几兆瓦的,慢慢多起来了。

还有个挺有意思的设计——双核电池。

就像手机处理器有大核小核,这种电池也分主区和增程区。平时上下班代步,用主区那块普通电池,经济实惠。周末想来个长途自驾,增程区自动接管,额外给你续个几百公里。更巧妙的是,它会根据温度和路况自己判断该用哪块电池。零下几十度,钠电池自动顶上;跑高速需要长续航,能量密度高的那块就开始发力。

这种设计的好处,开过一段时间你才能体会。不用再纠结买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不用担心冬天趴窝,也不用焦虑长途出行。各取所长,听起来挺圆满。

当然了,新技术刚出来,观望观望也正常。

毕竟电池这玩意儿,得经过几个冬夏的考验才知道真章。而且充电桩的普及速度、售后服务能不能跟上,都是实际问题。但至少方向是对的——电车不该只是城市代步工具,它也有资格跑长途,有底气去东北、去西北。

我那位在东北的朋友老张,今年据说换了台新车,搭载的就是据说耐寒的电池。他跟我说,这次过年回家,心里踏实多了。能不能真像宣传的那么神,开过才知道。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电车的短板正在一块块被补上。

可能再过两年,冬天开电车回东北老家,就不再是件需要勇气的事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