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力电池席卷欧洲,BBA为何争用国产芯?

9月的德国慕尼黑车展上,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和中创新航一亮相就引发了广泛关注,同时还公布了在欧洲的新布局。近期不少人关心,欧洲制造的高端汽车品牌是否也在采用中国电池?实际上,目前中国电池企业不仅向欧洲出口产品,还直接在当地建设工厂,产业布局的步伐正在加快。

中国动力电池席卷欧洲,BBA为何争用国产芯?-有驾

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龙头,海外布局非常广泛。德国工厂已投入运营,产能规划达14GWh,投资18亿欧元,主要服务欧洲车企。匈牙利工厂预计2026年投产,投资达到73亿欧元,产能高达100GWh,客户包括宝马、Stellantis和大众。西班牙工厂也在计划中,主打磷酸铁锂电池,预计2026年底投产,为Stellantis的欧洲车型配套。尽管投资规模庞大,但凭借与欧洲主流车企的稳定合作,有充足订单支撑,布局显得更具安全性,靠近客户也带来了供应链优化的优势。

再看亿纬锂能,这家总部位于惠州的企业,今年上半年在欧洲也有重要进展。匈牙利项目顺利获得建筑许可,9月机电设备进场,预计2027年投产。这座工厂直接服务宝马德布勒森工厂,凭借就近供货,能显著降低物流成本。这种“围绕大客户建厂”的策略,有助于企业以更稳妥的方式进行海外扩张,减少后续订单风险。

中国动力电池席卷欧洲,BBA为何争用国产芯?-有驾

中创新航则选择在葡萄牙锡尼什市新建首座海外电池工厂,定位为“零碳AI超级工厂”,投资约20亿欧元,一期产能15GWh,预计2027年交付。当地政府对环保与技术高度重视,为项目提供了15%的税收减免,企业在科技与政策的双重支持下平稳推进。

除了这些头部企业,国轩高科和远景动力等也在加速海外布局。国轩高科借助大众集团资源在德国建厂,优先供应大众电动车型;远景动力则携手日产在日本拓展,重心聚焦储能以及小容量车用电池。通过与当地主流车企合作,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能更快适应当地市场规则,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

中国动力电池席卷欧洲,BBA为何争用国产芯?-有驾

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已在全球超过13个国家布局工厂,规划产能接近400GWh,这一数字已高于宁德时代2024年全年全球装机量。此前中国企业出海常面临技术与政策等多重挑战,如今海外布局规模令人瞩目。企业不仅建厂,还打通了全链条服务,包括研发、销售和投资。例如宁德时代在欧洲设立技术服务中心,提供电池维修和回收,服务范围不断拓展。

中国电池企业积极出海,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贡献很大。随着自主品牌车企在海外建厂,电池企业同步布局能够协同应对贸易壁垒、产业配套。例如比亚迪在德国的工厂使用宁德时代德国工厂的电池,物流周期大幅缩短,从45天降至7天,显著提升了供应效率。当地政府也普遍持欢迎态度,许多工厂开工仪式均有政要出席,认可中国企业推动当地就业与产业升级。

中国动力电池席卷欧洲,BBA为何争用国产芯?-有驾

虽然进军海外市场带来诸多机遇,但挑战同样不小。成本压力明显。国海证券测算,海外建一条GWh生产线的成本至少是国内的三倍。德国、匈牙利等地单GWh投资达6至9亿元,人工成本更高,当地工人月薪约3500欧元,是国内同岗位的四倍。如此高的投入门槛,令不少后来者望而却步。对于能够贴近客户并减少贸易壁垒的大型企业来说,从长期发展角度仍有价值。目前欧盟对电池碳足迹要求日益严格,本地生产路径更能达标。

海外建厂周期更长。国内建厂1至2年可完成,海外则需3至4年。例如亿纬锂能匈牙利工厂从申请到开工耗时18个月,宁德时代西班牙工厂因环保评估流程延长了半年。周期拉长意味着技术迭代风险加大,现有规划产品可能在投产时面临新技术冲击,比如固态电池的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

中国动力电池席卷欧洲,BBA为何争用国产芯?-有驾

供应链与文化差异也是主要难题。国内供应链一体化程度高,原材料和设备易于获取,而在海外需重新建立体系。有企业因未能满足当地“废水零排放”标准,投产初期被迫减产30%;葡萄牙工厂工人每周工作35小时,生产线利用率较国内低15%。为此,企业通过本地管理团队和设备本地化组装等方式调整策略,实现适应性解决。

欧洲车企电动化转型步伐变动频繁,给电池企业带来产能利用率的压力。例如大众下调电动车销量目标,国轩高科德国工厂初期产能利用率预计从80%降至65%;宝马推迟新电动车型上市,亿纬锂能匈牙利工厂需同步调整生产规模。面对市场波动,企业采用柔性生产线,同时兼容多类型电池生产,并为储能预留产能,提升应对能力。

中国动力电池席卷欧洲,BBA为何争用国产芯?-有驾

整体来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正在欧洲实现深度扎根,由产品出口迈向产业链全覆盖,欧美大型车企普遍采用中国电池已成常态。尽管企业面对高成本、长周期和复杂环境,海外扩张步伐依然坚实。未来,随着技术持续优化,比如磷酸铁锂电池成本降低、固态电池成熟,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也将获得更稳固的支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