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一件挺让人意外的事儿,就是那个已经淡出我们视线很久的威马汽车,突然传出了要复工复产的消息。
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一愣,心里琢磨着:威马不是已经倒下了吗?
怎么又要“复活”了?
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背后又是什么情况?
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聊个明白。
事情的起因,是一份所谓的“新威马汽车”致供应商的白皮书。
这份文件里,一个叫“深圳翔飞汽车销售公司”的新投资方,详细地画出了一张威马汽车的“复活”蓝图。
按照这份蓝图的说法,他们已经根据法院的裁定,接管了威马,并且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让威马在温州的生产基地重新开动起来,先生产大家比较熟悉的EX5和E5这两款车型。
这个计划听起来可不是小打小闹。
他们把未来几年的发展分成了三步。
第一步是2025年到2026年的“复兴阶段”,目标是今年九月份就恢复生产,年底前至少要生产一万辆车,争取达到两万辆。
不仅如此,他们还打算把车卖到国外去,比如泰国和中东。
到了2026年,目标更是直接提高到了年产十万辆。
第二步是2027年到2028年的“发展阶段”,那时候年销量目标要从二十五万辆冲到四十万辆,还要搞高科技的辅助驾驶,并且准备上市融资。
最后一步,也就是2029年到2030年,目标是年产量挑战一百万辆,年收入达到一千二百亿。
这个目标有多宏大呢?
现在国内最顶尖的新能源车企,很多都还没达到这个数字。
为了让大家相信这个计划的可行性,文件里还特意提到,温州地方政府会大力支持,不仅帮忙协调解决以前的烂摊子,还可能给补贴,甚至在政府采购方面给予倾斜。
听上去是不是特别振奋人心?
一个倒下的品牌,在新的投资人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准备上演一出王者归来的大戏。
但是,咱们老百姓看问题,不能光看表面画的这张饼有多大,还得看看烙饼的人是谁,他手里的面和油够不够。
这个新的投资方“深圳翔飞”,到底是什么来头?
经过一番深挖,人们发现,这家公司和另一个我们可能更熟悉的名字——“宝能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说白了,它就是宝能控制的一家公司。
这一下,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因为提起宝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它有多么雄厚的实力,而是它自身也正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困境。
根据公开的信息查询,截至今年六月份,宝能集团被法院强制执行的总金额已经超过了五百亿元,旗下的宝能汽车公司被执行的金额也有一百二十多亿。
一个自己都背着几百亿债务,被法院追着要钱的公司,现在要出面拯救另一个陷入困境的威马汽车,这在很多人看来,就像一个自己都饿着肚子的人,却承诺要请全村人吃大餐,这听起来实在让人心里没底。
有专业人士分析,威马汽车光是恢复生产线,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就需要几十个亿的现金投进去。
要想真正让整个公司重新运转起来,走上正轨,需要的资金可能是上百亿。
这笔巨款,对于自身难保的宝能来说,从哪里来,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这就让很多人开始怀疑宝能接手威马的真实动机了。
它真的是想好好造车,重振威马品牌吗?
还是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另有图谋呢?
从更深层次分析,宝能的算盘可能打得非常精明。
首先,最直接的一个目的,可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造车资格”。
在中国,想要生产汽车,是需要国家颁发的生产资质的,这不是谁想造就能造的。
宝能之前通过收购观致汽车,拿到了这个宝贵的“入场券”。
但问题是,观致汽车这些年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按照规定,如果一个车企长期不生产,它的生产资质是有可能被收回的。
一旦资质没了,宝能的汽车梦就彻底断了。
而威马汽车手里,正好有一张独立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而且它的工厂设备和技术,比宝能现有的要好。
所以,通过接手威马,宝能可以一举两得,既保住了自己的造车资格,又获得了更优质的生产资源。
除了保住资质,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可能是一场资本运作。
现在的宝能和威马,可以说是两个“困难户”走到了一起,这种“弱弱联合”,往往不是为了抱团取暖那么简单。
宝能的核心目的,很可能是想利用威马这个“壳”,包括它的生产资质、现成的工厂、以及曾经的品牌知名度,去包装出一个全新的“资产重组、产业整合”的故事。
这个故事可以讲给新的投资人听,吸引他们投钱进来;也可以讲给地方政府听,以“盘活地方资产、解决就业”为名,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
这样一来,不仅可能为威马带来一线生机,更能为宝能自己庞大的债务问题,找到一个喘息和周转的机会,增加与债权人谈判的筹码。
从这个角度看,威马汽车的复产,更像是一个资本棋局中的关键一步,其背后的金融意义可能远大于产业意义。
就算我们把前面的担忧都放在一边,假设宝能真的能拿出足够的钱,也真心想把威马做好,那摆在它面前的市场环境,也早已今非昔比。
几年前威马风光的时候,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是一片蓝海,竞争远没有现在这么激烈。
而今天,这个市场已经卷成了一片“红海”。
比亚迪这样的行业巨头,技术和价格都极具杀伤力,占据了半壁江山。
吉利、长安这些传统车企也已经全面转型,实力不容小觑。
而理想、问界、小鹏、零跑这些新势力品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飞快,技术越来越先进,牢牢抓住了各自的用户群体。
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一个刚刚“复活”的威马,拿什么去跟别人拼呢?
它在停摆的这段时间里,技术研发是完全停滞的。
当别人都在聊智能座舱、城市自动驾驶、800V高压快充的时候,威马准备复产的还是几年前的老车型。
更要命的是,因为之前的停产、欠薪、售后服务中断等一系列问题,威马的品牌信誉和口碑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对于消费者来说,信任一旦崩塌,重建起来将是难上加难。
一个普通消费者在买车时,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技术先进、服务有保障的各种新车,为什么要选择一个有过“黑历史”、技术相对落后、未来发展还充满不确定性的品牌呢?
这个问题,是新威马必须回答,也是其未来发展道路上最难跨越的一道坎。
那个年产一百万辆的宏伟目标,在残酷的市场现实面前,显得格外遥远和不切实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