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某科技园区的停车场,三辆理想 L9 并排停放,车主们正热烈讨论着各自的用车体验。然而,这份热闹与理想汽车刚刚发布的 6 月交付数据形成鲜明对比 ——36279 辆的成绩同比下滑 24%,创下 15 个月来的新低。当行业聚焦于 "交付量下滑" 的表象时,这场数据波动实则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迭代与市场竞争的深层博弈。
理想汽车当前主力车型仍为 2024 年发布的 L 系列改款,而竞品已进入新一轮技术周期。问界 M9 搭载的华为 ADS 3.0 系统,可实现无图城区导航辅助驾驶;腾势 N9 则通过 800V 高压平台将充电效率提升至 10 分钟续航 400 公里。反观理想 L 系列智能焕新版虽在 5 月升级激光雷达与底盘系统,但消费者对 "改款" 的期待值低于全新车型。数据显示,L7/L8/L9 三款车型在 30 万元以上新能源 SUV 市场的份额已从 32% 下滑至 26%,技术代差正在削弱产品竞争力。
尽管理想汽车自建常州基地实现每 40 秒下线一辆车的产能,但 6 月交付量环比下滑 11.2% 的背后,暴露了供应链的隐性压力。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应付账款同比增加 18% 至 217 亿元,反映出上游零部件采购压力。某动力电池供应商透露,理想汽车对高镍三元电池的需求波动,导致其排产计划频繁调整。这种 "刚性产能" 与 "柔性需求" 的矛盾,在智能驾驶芯片供应紧张时尤为突出 —— 地平线征程 6M 芯片的交付延迟,曾导致部分 L 系列车型无法按时搭载最新 AD Pro 系统。
小米汽车的入局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6 月 26 日发布的小米 YU7,3 分钟内大定订单突破 20 万辆,其搭载的 HyperOS 系统与 9100mAh 电池包,直指家庭用户市场。与此同时,特斯拉 Model Y 长续航版通过升级将 CLTC 续航提升至 750 公里,每度电续航达 9.57 公里,优于理想 L7 的 8.2 公里。这种 "高端技术下放" 策略,正在挤压理想汽车的差异化空间。
理想汽车正在加速布局下一代智能驾驶技术。据内部人士透露,代号为 "Project Atlas" 的研发项目,计划在 2026 年推出基于 5nm 制程芯片的全栈自研系统,算力将达 2000TOPS。该系统将实现 "端到端" 自动驾驶,支持复杂路口无保护左转和动态避障,目标将事故率降低至人类驾驶的 1/10。目前,该项目已在常州基地完成封闭道路测试,计划 2025 年底启动用户实测。
面对竞品的补能优势,理想汽车正构建 "光储充" 一体化网络。截至 2025 年 6 月,其自建超充站已达 2200 座,覆盖 95% 的高速路网。同时,公司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的麒麟电池升级版,能量密度提升至 255Wh/kg,支持 5C 超快充技术,预计 2026 年量产。配合家庭储能系统 "理想家储",可实现峰谷电价差时段充电,降低用户使用成本。这种 "车 - 桩 - 储" 联动模式,正在重塑新能源汽车的能源消费场景。
理想汽车的供应链策略正在从 "垂直整合" 向 "生态共建" 转型。在常州基地,其与博世联合建立的智能底盘实验室,已实现空气悬架系统的 10 万次疲劳测试;与舜宇光学合作开发的固态激光雷达,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 40%。更重要的是,公司通过 "供应商共创基金",向核心合作伙伴提供研发补贴,目前已有 23 家企业获得总计 15 亿元的资金支持。这种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的模式,正在构建更具弹性的供应链网络。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已从 "参数比拼" 转向 "场景定义"。理想汽车的 "移动的家" 理念,通过四音区语音交互、座椅按摩记忆等功能,构建了独特的家庭出行场景。其最新推出的 "理想同学"Agent 系统,可根据用户习惯自动调整空调温度、推荐音乐,甚至远程控制智能家居。这种 "场景化创新" 正在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传统车企依赖 "硬件销售 + 售后维修" 的盈利模式,而理想汽车正探索 "硬件 + 软件 + 服务" 的生态闭环。其智能驾驶订阅服务 "NOA Pro",用户付费后可解锁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单用户年均 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达 3600 元。此外,通过与携程合作推出的 "理想旅行" 服务,用户可享受专属酒店预订、景点门票折扣等权益,进一步提升用户粘性。
尽管 6 月交付量下滑,理想汽车的资本市场表现依然稳健。其港股股价稳定在 100 港元左右,市盈率(TTM)维持在 24 倍,显著高于蔚来(18 倍)、小鹏(15 倍)等竞品。这种溢价源于市场对其 "技术护城河" 的认可 —— 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连续 6 个季度超过 12%,2025 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达 31.7 亿元,同比增长 28%。更重要的是,其现金流充沛,截至 2025 年 3 月底,公司现金储备达 613 亿元,足以支撑未来 3 年的技术投入。
理想汽车 6 月交付量的波动,本质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 "野蛮生长" 转向 "精耕细作" 的缩影。当小米、特斯拉等竞品以技术颠覆重构市场格局时,理想汽车的破局之道在于:以智能驾驶为核心构建技术壁垒,以能源生态为抓手拓展用户价值,以供应链创新为支撑提升运营效率。正如李想在 2025 年战略发布会上所言:"我们不是在造车,而是在重新定义家庭出行的未来。" 这场关于技术、生态与商业模式的深度变革,不仅关乎理想汽车的兴衰,更将深刻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中,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能够持续创造用户价值、引领行业变革的企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