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败走中国:一代“发动机教父”为何黯然离场?
曾几何时,三菱发动机是中国自主品牌的“救命稻草”,哈弗、比亚迪等车企都依赖其4G6系列“心脏”起步。然而,7月22日,随着三菱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合作,这个在华深耕50年的日本品牌彻底退出中国市场。其兴衰历程,堪称外资车企在华发展的反面教材。
技术奶妈,却输在“啃老”
上世纪90年代,自主品牌缺乏核心动力技术,三菱凭借成熟可靠的发动机成为“幕后功臣”。据统计,沈阳航天三菱4G6系列累计产量超120万台,堪称“国民发动机”。然而,当比亚迪、长城等车企通过逆向研发实现技术突破时,三菱却停滞不前。2012年国产的欧蓝德长达8年未换代,终被竞品甩开身位。
电动化浪潮中的“掉队者”
在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期,三菱反应迟缓。2022年推出的纯电SUV阿图柯,实为广汽埃安换壳车型,定价虚高且缺乏核心技术,年销量仅631辆。反观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已通过自研三电技术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业内人士评价:“当对手在冲刺时,三菱还在原地踏步。”
合资困局与战略失误
广汽三菱曾被视为翻盘希望,但管理混乱与决策滞后导致其深陷亏损。2023年,工厂被迫转产广汽埃安,净资产跌至-14亿元。与此同时,三菱全球资源向东南亚倾斜,进一步忽视中国市场。网友调侃:“开着欧蓝德去保养,发现4S店已变成埃安展厅。”
启示:没有永远的王者
三菱的退场印证了中国市场的残酷法则:固守传统注定被淘汰。如今,自主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已实现反超,外资车企若不能加速本土化创新,终将步三菱后尘。这场告别并非终点,而是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又一见证。
(字数:528)
#新车预报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