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去展厅,看了下理想i6的实车,细节真不少。其实开进去那一刻,第一感觉就是尺寸比想象中的还要大,尤其是宽度,门边按了一下,感觉像个小箱子。跟身边销售聊天,他说:你知道的,客户最关心的是空间和预算。我点点头,对比了几款同价位的车,比如比亚迪唐L和小米YU7,心里就会冒出一个问题:我在用车体验上,究竟差在哪儿?
但说到价格预测,我得先打个样——原先我用一种比较笼统的办法,参考理想I8的售价和竞品价格,估算理想i6在23万到27万之间。毕竟,新车定位和市场需求决定的。比如说,按理想的定价策略,I8一开始是32万多到36万多,后来调整到低点,价格变得更有竞争力。这让我思考:i6如果用类似的方法,估算范围确实合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它上面记录着理想对i6的参数——4950长、1935宽、轴距3000,这个尺寸比L7还要接近一些。而且,电池供应商都是宁德和欣旺达,体感上相似的供货比例在80%以上(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我觉得,供应链稳定性对价格影响很大。一个比喻是:就像你买材料做菜,原料稳定了菜价,最终的出品价格就会比较可靠些。
对比同级别车,特斯拉MODEL Y的售价在28万到34万左右,小米YU7中高配版本大概在25.35到27.99万。而我自己试车感受,理想i6的质量感觉比小米重,尤其是车身材质。它们尺寸最像,电池容量也相差不大——不过问题来了,我总觉得理想还可以做得更精细一些,比如内饰细节那里。
成本的部分我没细想过,但我粗略算了一下,从材料到制造,现金流的压力挺大。比如说,理想目前的毛利要在5万元左右,单车利润已经不低。若想让售价不超26万,利润压力就会变大,尤其是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价格是不是就得压得更低?还是说,市场上那些价格战,其实反而越打越乱?我记得早前一位销售说:消费者现在最讲究性价比,便宜的车不一定就是低端。这个点让我觉得,理想也许不非要把价格降到最低,关键还是要把体验做好。
我心里一直存疑:是不是理想会用一些软实力来弥补价格的缺失?比如说,车的智能系统或售后服务。这部分很难量化,但对客户粘性起到很大作用。
另外有个问题,是不是电池成本未来还能降?我猜测:随着技术成熟,铁锂电池成本会下降个10-15%(这段不太确定),要是这样,理想的利润空间可能还能扩大一点点。但我也没细看过他们的供应合同和技术路线,也许市场需求反而会引导价格保持坚挺。
临场小计算:假设一辆车成本是20万,税费、销费、运费加起来占了3万——算上利润,售价定在26万左右,毛利差不多就4万到5万。一个数字(采样太少,估算偏大偏小)——其实挺合理的。
谈到这,我想起一位朋友(修理工),他说:这车没我想的那么复杂,关键看工艺是不是扎实。是不是,理想还得在细节上下功夫,才能把成本和品质拉得更好。
还记得之前有人问:理想为什么在价格设定上会这么灵活?市场上竞争那么激烈,谁能在既保证利润,又能吸引客户,才是真正的赢家。你觉得,未来电池技术还会出现爆发点吗?还是说,这个突破其实就差在渠道铺开一线了?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点:电池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可能影响价格走势。比如理想和欣旺达成立合资公司,意味着未来电池价格可能会更稳定,甚至降价。那价格会不会向下塌,我估算不一定,毕竟,供需关系才是一切的核心。
睁大眼睛看着那些模型车时,我还在琢磨,理想的定价其实就是在拼:品质、成本、市场需求,以及未来的渠道策略。这不禁让我思考,下次看到新车上市,除了价格,哪个细节才是真蜘蛛网的关键点?
你怎么看?是不是电池成本会仅仅由市场调节,还是有政策或者技术路径刻意拉低?这小细节,谁料得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