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块定金,换不来一块小桌板,这事搁朋友圈说出去,八成有人以为你在编段子。可我真见过那种憋着气、绕着展车一圈一圈转的客户——不是挑发动机,不是盘底盘,盯死那块塑料桌板,仿佛买车的重头戏就藏在那两百块的配件里。销售员那脸色,从“这单稳了”到“这人咋还不走”,只用了半个小时,嘴角抽搐得跟新能源行情一样飘忽。
说不上是笑话还是现实,反正现在买车的套路,早就不是过去那种喝着茶、磨着嘴皮子、能把销售磨出一身冷汗的老路数。新能源门店,气氛干净利落,标价跟打印出来一样死板。客户还想着老油车那一套,非要跟销售过招,结果一圈下来,头发掉了,桌板没到手,定金倒是存进了厂家账户。你说憋屈不憋屈?省钱的劲头全用在了找茬上,最后啥便宜都没占到。
谁说这不是门文化冲突——传统4S店养出来的砍价肌肉记忆,碰上新能源直营的“零弹性”政策,买家卖家都别扭。有人说,这就像足球场上老教练带着新阵,球员还在用老动作,咋踢都别扭。特斯拉那套直营玩得风生水起,问界、理想这些新势力,明面上照搬,暗地里营业员都快被KPI逼疯。客户一进门,满脑子“多薅点羊毛”,销售心里直犯嘀咕,“这年头,谁还真以为我能做主?”
你要说价格战,新能源这两年确实把车市搅得天翻地覆。2024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均价直接跳水,跌破20万关口,数据摆在那儿。头部品牌毛利率也不客气,直线下滑。可价格透明真让大家更安心了吗?别逗了,砍价没空间、赠品没得谈,客户心理落差反而拉满。就像球迷习惯了看绝杀,忽然让你看一场0:0闷平,心里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别觉得只有买家难受,卖车的更难。以前送个脚垫、贴个膜、加次保养,都是家常便饭。现在门店变成直营体验馆,销售不是销售,是厂家“执行员”。客户问啥都得回后台查数据,哪有半点油水。销售嘴上笑着,心里其实早在吐槽:“价格战打到这地步,客户还觉得我藏着掖着,真想让他们自己来算算账。”
这事要说魔幻,也不是没前科。你翻翻NBA球员的转会新闻,动不动就因为一条奖金条款谈崩,球迷永远觉得球员在装,俱乐部在坑,谁都不信规则能绝对公平。回头再看新能源这场桌板闹剧——直营模式、透明定价、厂家标准流程,谁都以为把油水榨干了,结果情绪反弹,谁都觉得自己吃亏。
有时候我也站在客户角度想:定金都交了,非得卡在那两百块的小桌板上,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但真要细琢磨,背后其实是二十年汽车消费文化和消费心理的较劲。送赠品、砍价、争取点“私人空间”,谁不想在谈判桌上找点存在感?你把这些老套路全砍了,客户心里不服气,哪怕明知道你给不了便宜,也想试试能不能撬出点“彩蛋”。
说句实在的,直营不是灵丹妙药,价格透明也不是万能钥匙。厂家精打细算,渠道费用被重新分配,门店扩张、服务提升,一样要花钱。特斯拉能玩得转,是有体量有话语权。新势力们照猫画虎,风险全让销售和客户买单。客户不砍价难受,销售没空间难混,厂家还指望“用户至上”,到头来一地鸡毛。
真想笑的时候,是听到销售私下吐槽:“下次要桌板,干脆把成本明细表甩给客户,让他们自己选。”你以为客户能信?只怕还觉得你有猫腻。成年人世界,谁都在算计,谁都在演戏。买车,早就脱离了“买买买”的快感,变成了“算算算”的较劲。
你看,新能源行业的转型,比价格战还要拧巴。规则变了,人心没跟上。直营和透明,是给厂家省了事,还是让客户没了谈判的乐趣?大家都说要创新,结果连桌板都能卡住成交。你以为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别急,下次遇到要赠品的客户,销售还得把“没得送”说八百遍。
说到底,成年人啊,谁不想多拿点实惠,谁又真信一切公开透明?你家买车会不会也闹个小桌板风波?还是你已经看开了,觉得“明码标价”才是正道?留言区放这儿,来聊聊你买车时的那些奇葩瞬间吧——要不,顺手发个你最想薅的赠品,我替销售们提前练练嘴皮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