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徐一鸣否认收购哪吒!哪吒资金链危机加剧行业洗牌

近日,网传 “丰田汽车拟收购哪吒汽车” 的消息引发行业震动。5 月 12 日,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品牌沟通部部长徐一鸣通过社交媒体明确回应:“这个事吧,真没听说哈!” 这一表态为沸沸扬扬的舆论争议画上阶段性句号。

丰田徐一鸣否认收购哪吒!哪吒资金链危机加剧行业洗牌-有驾

一、传闻背后:哪吒汽车的生死困局

哪吒汽车的资金链危机早已不是秘密。自 2024 年起,公司拖欠供应商款项超 60 亿元,核心部件断供导致工厂多次停摆,国内三大生产基地仅剩桐乡工厂勉强运转。为缓解债务压力,哪吒于 2025 年 3 月与 134 家核心供应商达成超 20 亿元债转股协议,并引入泰国金融机构 100 亿泰铢(约 2.5 亿元)授信。然而,这些举措未能根本扭转困局 ——2025 年 1 月销量仅 110 辆,同比暴跌 97.76%,员工欠薪、经销商维权等负面事件频发。

更严峻的是,哪吒管理层动荡加剧了信任危机。原 CEO 张勇卸任后转任顾问,CTO 戴大力、智驾负责人王俊平等核心高管相继离职,研发团队被曝降薪 50%。4 月更有传闻称张勇已办理英国签证并滞留海外,尽管其本人否认,但公司运营 “捉襟见肘” 的现状难以掩盖。

二、技术短板与战略失误:哪吒溃败的根源

哪吒的困境折射出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

技术投入不足:2023 年研发投入仅占总收入的 8.9%,远低于行业平均 15% 的水平。车机系统依赖廉价服务器,导致频繁断网;智驾团队解散后,转而依赖第三方方案,失去核心技术掌控力。

盲目扩张与资源错配:曾豪掷重金在南宁、宜春建厂,规划年产 30 万辆,但实际产能利用率不足 20%,年亏损超 10 亿元。相比之下,理想汽车仅凭常州基地实现单月交付破 5 万辆。

市场定位模糊:早期依赖网约车市场,忽视 C 端用户运营,导致品牌长期被贴上 “廉价网约车” 标签。2023 年高端化转型失败后,销量持续下滑。

三、行业震荡:新势力洗牌与传统车企的资本博弈

哪吒的困境并非孤例。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 “2+2+N” 竞争格局 —— 特斯拉、比亚迪双寡头领跑,华为、宁德时代把控技术与供应链,剩余新势力面临残酷淘汰。2025 年,行业头部效应进一步加剧:零跑、小鹏等通过技术突破实现增长,而哪吒、威马等尾部企业因融资困难濒临绝境。

此次收购传闻背后,是传统车企加速布局新能源赛道的深层逻辑。丰田若收购哪吒,可快速获取电动平台与生产资质,弥补其在中国市场的转型滞后;而哪吒则有望依托丰田供应链重启运营。不过,哪吒股东结构中地方国资占比近 50%,跨国收购需协调多方利益,实际操作难度极大。

四、破局之路:自救与行业整合的双重挑战

面对绝境,哪吒正尝试通过海外市场寻找生机。其计划 7 月在泰国启动本地化生产,目标直指东南亚出口基地。然而,比亚迪、长城等中国品牌已在东南亚布局多年,哪吒 X 的性价比与品牌力均不占优势。

与此同时,行业整合加速。零跑通过 “技术授权 + 代工” 模式与 Stellantis 达成合作,获得 15 亿欧元注资;蔚来凭借换电生态实现用户黏性突破。哪吒能否复制这些路径,仍需时间验证。

结语

丰田否认收购传闻,让哪吒的命运再次陷入迷雾。这家曾以低价策略崛起的新势力,如今深陷资金、信任、技术的三重绞杀。其困境不仅是单一企业的经营危机,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洗牌的缩影。在这场淘汰赛中,唯有技术壁垒高筑、资本运作能力强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