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停车账单像是一张突如其来的“天价请柬”:充电费108.45元之外,多出来一笔438.4元的超时占用费,总计546.85元,扣得顾女士心里“咯噔”一声。
事情发生在2024年10月:顾女士在一处酒店停车场用车企的超级充电桩充电,充满后并未立刻挪车,停留了94分钟,随后自动从支付宝扣款。
顾女士气不过,把这笔超时费用拉到法庭上去讨说法,案子一路上交到了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翻开案卷,法官和评论员看到的不是简单的“有无通知”,而是一个包含技术提醒、现场告示、平台规则以及用户既往行为的复杂拼图。
该新能源车企在车载地图弹窗、手机App、小程序和官网都有关于超时计费的说明,而且车主过往已多次发生类似超时并支付过部分费用——从这一点出发,法院认定顾女士在使用服务时已接受相关条款。
法院还指出,超时费具有违约金属性,用来惩戒明显过错方并促使充电位快速周转,既能提升公共资源使用效率,也保护其他车主的补能权利;此外,当充电站空闲车位超过半数或用户首次超时,企业也会免收费用,这些做法被法院作为衡量合理性的佐证。
围绕这宗案子,舆论分成两派:支持者认为,收费是维持秩序的必要手段,充电桩不像自家车位,时间观念要强;反对者坚持,作为依赖数字界面的现代服务,企业有责任把关键信息做成“显而易见”的提醒,而非藏在多层菜单和隐蔽的小字里。
专家点评里有一句话值得玩味:罚不是目的,促才是手段;如果罚款变成了企业的“隐形收入”,那就偏离了初衷。
现场、技术和心理三条线交织出一个常见的城市尴尬。
现场告示往往被遮挡、字小、不够醒目;APP的弹窗多在初次使用时出现,用户习惯性点击同意后就不再看;车载提示如果不是高优先级或没有足够的接入权限,司机也可能在下车后就忘了。
因此,说这笔费“过于严苛”并非完全空穴来风。
另一面,充电桩本身的稀缺与高峰期拥堵,是企业设定规则的现实驱动力。
法院提到的两个空闲桩,这一个小数据背后折射的是运营方面临的调度压力和用户公平性冲突。
要把话退回到更生活的层面,想象两个场景:一个是早高峰,几位司机在等待位子;另一个是周末酒店,车位闲置率高。
一样的规则在不同情境里产生的效果差别很大。
理想状态下,规则应该是动态的:空闲率高时放宽限制,繁忙时严格执行,并且实时弹窗、语音催促、并在车机里设置明显的“请挪车”倒计时;违规费用也应当和影响程度成正比,避免“一刀切”的感受。
有趣的反策略论点是:如果把超时费用完全取消,会发生什么?
经验告诉人们,公共资源容易陷入“搭便车”困境,免费往往导致更严重的占用与浪费;因此适度的成本信号有助于形成自我约束。
只是,这个成本信号必须透明、公平并且可申诉,不能成为冷冰冰的惩罚机器。
个人观点是,法庭既确认了企业的合同自治权,也提醒了企业要以诚信为基准提升告知方式。
对用户而言,常年开新能源车的人确实应有基本的时间管理意识,偶发忘记可能是人之常情;对运营方而言,把规则做成“人人都能看懂、每次都能感知”的体验,才是防止纠纷、提升满意度的长久之道。
既有智能提示又有柔性豁免,这样的混合策略更像是社区管理里的“既严厉又有人情味”的做法。
把这个案子放到更大的语境里,它不是个案,反而像一面镜子,照出城市出行和平台管治的磨合期。
最后把话题回到你我身边:如果把充电桩比作城市里的公共长椅,是更愿意看到“付费限时坐”,还是“先到先坐免罚款”的规则?
欢迎留下看法,聊聊自己遇到的那些充电小插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