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续航数字游戏:当里程焦虑变成营销狂欢
最近汽车圈出现个怪现象:各家车企突然对续航测试着了魔。先是媒体扎堆搞续航测评,接着车企自己下场玩起数字游戏。但仔细看看销量榜就会发现,这些花式操作似乎没带来多少真金白银的订单。
七月份卖了259万辆车的市场里,真正卖得好的还是比亚迪、特斯拉这些老玩家。有意思的是,在第三方续航测试榜单上,有些车型的表现和实际销量完全对不上号。比如某新势力车型在暴雨天跑高速的能耗,居然比晴天测试还低,这种违背物理常识的数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问题。
现在搞续航测试都快成固定节目了。测试机构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各家标准五花八门。有让车子龟速60码跑完全程的,有关闭空调玩"铁人三项"的,更夸张的是直接把测试车拖到高海拔地区刷数据。这些操作让人想起早年的节油赛,只不过现在把油箱换成了电池。
但消费者真的吃这套吗?从实际购买行为看,老司机们早就不看这些花架子了。真正影响决策的反而是两个硬指标:有没有家用充电桩,混动车型的油电切换方不方便。就像某车企老板说的,现在增程式车卖得好,恰恰说明消费者既想要电车的经济性,又舍不得油车的安全感。
更耐人寻味的是,那些整天吆喝续航里程的车企,往往不是市场领头羊。头部品牌更愿意把钱花在建设充电网络上,毕竟对车主来说,能在服务区吃碗泡面的功夫充上150公里,比实验室里跑出来的漂亮数字实在多了。
眼下又冒出个新趋势:给车装上超大电池。但算笔账就知道,多带200公里续航意味着车重增加、成本上涨,最后要么车价水涨船高,要么得在别的地方偷工减料。这就好比为了多喝两口水,整天背着个水缸走路,怎么看都不划算。
说到底,续航测试变成生意经这事,就像给驴眼前吊胡萝卜——看得见吃不着的把戏玩多了,迟早要被识破。毕竟买车不是买数据,老百姓心里那杆秤,称得出真假虚实。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