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3万人大裁员:德国汽车工业开始雪崩?

一向以财大气粗的梅赛德斯·奔驰,扔出了一个重磅炸弹。这家百年老店宣布,正在实施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计划。

这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人员优化”,而是计划波及3万人。截至10月底,已有约4000名员工接受了遣散方案。

当然,奔驰还是那个奔驰,即便是裁员,也透着一股“老钱”的体面。据外媒报道,奔驰给出的补偿方案极其优厚,资深管理人员最高可一次性拿到5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超过410万。

拿400万走人,对打工人来说似乎是“天降横财”。但对整个德国工业来说,这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一家企业,如果不是被逼到了悬崖边上,如果不是对未来预期极其悲观,是绝不可能用如此巨大的代价去“劝退”自己的资深员工的。

连奔驰这种从不愁卖的“工业图腾”都开始用史上最大的力度裁员了,这绝不是简单的周期性调整,而是某种巨大结构性变化的开始。

奔驰的“体面裁员”撕开了一个口子,让我们得以窥见其背后,乃至整个德国工业的巨大裂痕。

德国,到底怎么了?

奔驰为什么要裁员?答案简单粗暴:为了“节流”。

因为“开源”的那条路,已经彻底堵死了。奔驰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业绩崩盘,而且是全方位的雪崩。

我们来看一组刚出炉不久的,让奔驰管理层夜不能寐的数据:

利润腰斩。根据奔驰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集团净利润仅为26.88亿欧元。这个数字看着还行,但可怕的是“同比”。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60.87亿欧元。

也就是说,奔驰的净利润同比暴跌了55.8%。一年时间,利润直接砍半还多。

销量大跌。利润崩了,销量也保不住。2025年第三季度,奔驰在全球的乘用车销量为44.15万辆,同比下降12%。

“震中”在中国。全球下降12%虽然难看,但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奔驰过去几十年最大的“利润奶牛”——中国市场,彻底失守了。

2025年第三季度,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猛降27%。在奔驰列出的所有市场中,跌幅高居第一。

中国市场曾经是奔驰的“提款机”,中国消费者一度贡献了奔驰全球近40%的利润。现在,这台提款机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锈、报废。

奔驰的溃败,集中体现在它对电动化转型的“傲慢与偏见”上。

在中国市场,新能源的渗透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50%。当中国消费者走进商场,他们看到的是特斯拉、比亚迪、华为问界、小米SU7。而奔驰拿出了什么?

EQ系列。

奔驰3万人大裁员:德国汽车工业开始雪崩?-有驾

这场溃败的典型案例,就是EQ系列的彻底失败。就在裁员新闻曝出的同时,奔驰首席技术官(CTO)Markus Schäfer在接受采访时无奈确认,奔驰将逐步放弃“EQ”这个纯电品牌名称。

为什么?因为卖不动,而且是惨不忍睹的卖不动。

根据第三方平台数据,2025年9月,奔驰EQ系列的主力车型,如EQA、EQE,在国内市场的月销量均只有几百台

几百台是什么概念?它的直接竞争对手,特斯拉Model 3和后起之秀小米SU7,在同一个月的销量,都在2万台左右。

一边是几百,一边是两万。这不是竞争,这是“屠杀”。

奔驰终于意识到,那个靠“三叉星徽”标就能让中国消费者无脑买单的时代,彻底结束了。在“智能化+电动化”的新赛道上,奔驰用“油改电”的敷衍态度,和“功能机”一般的智能座舱,把“豪华”的品牌溢价彻底玩砸了。

裁员3万人,只是这场“业绩雪崩”下的第一个牺牲品。

如果仅仅是奔驰一家不行,那我们只能说这是奔驰的战略失误,是“个例”。

但坏消息是,放眼望去,整个“德国汽车集群”都在晃动。奔驰倒下,只是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我们再看大众(Volkswagen)。

大众作为德国汽车工业的“长子”,日子同样难过。早在2024年,大众集团就宣布了一项庞大的“降本增效”计划,目标是到2026年节省100亿欧元。

100亿欧元从哪里来?大众的方案和奔驰如出一辙:裁员。

大众的用词很体面,叫“利用人口曲线”,翻译过来就是通过“提前退休”和“不填补空缺”等方式,大规模削减行政管理岗位。这本质上就是“软性裁员”。

在中国市场,大众的ID系列电动车,如果不是靠着骨折价(一度降到12万多),其销量数据恐怕比奔驰的EQ系列好不了多少。

奔驰3万人大裁员:德国汽车工业开始雪崩?-有驾

寒气,早已传遍了德国。

如果说整车厂的裁员还算“体面”,那么真正感受到“刺骨寒意”的,是德国汽车工业的根基——零部件供应商

当整车厂卖不掉车,供应商的“多米诺骨牌”就倒得更快、更惨。

博世∶全球第一大汽车供应商。从2024年到2025年,博世已在全球宣布了数千个裁员名额,重灾区就是与传统内燃机和软件相关的部门。理由直截了当:电动化转型太慢、成本太高、订单在流失。

大陆: 轮胎和汽车电子巨头。同样在2024年启动了“史上最大”的重组计划,全球裁员数千人。

采埃孚:全球顶级的变速箱制造商。这是最惨的之一。电动车根本不需要它引以为傲的复杂变速箱。2025年,采埃孚宣布了一个惊人的计划:到2030年,可能在德国本土裁减多达1.2万个工作岗位。

看明白了吗?

从整车厂的奔驰、大众,到供应链的博世、大陆、采埃孚。这不是某个企业的危机,而是整个“德国战车”的集体熄火。

这是一个持续了近百年的“工业生态”的系统性危机。

要理解德国今天为什么会陷入系统性危机,我们必须回过头去看,德国(特别是西德)在二战后是如何迅速崛起,并在过去三十年里成为全球化的最大赢家。

简单来说,德国的工业模式和国家财富,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

支柱一:俄罗斯的廉价能源

这是德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之源。几十年来,通过“北溪1号”、“北溪2号”等纵横交错的天然气管道,德国工业享受着全欧洲最廉价、最稳定的俄罗斯管道天然气。

天然气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廉价的能源,使得德国的化工(如巴斯夫)、精密制造、汽车工业获得了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

支柱二:中国的无限市场

这是德国工业的“利润奶牛”。在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腾飞的浪潮中,BBA(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几乎等同于“成功”和“地位”的代名词。

中国市场为德国车企贡献了巨额的利润。在巅峰时期,大众和奔驰近40%的全球利润来自中国。

这些源源不断的利润,反过来又支撑了德国国内的高福利、高工资和高研发投入,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正向循环。

支柱三:稳定的全球化供应链

这是德国模式的“效率保障”。德国是“全球化”的模范生,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他们把最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和品牌留在国内,同时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和组装,放到了全球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地方(比如东欧和中国)。

他们利用最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从全球采购零件,在德国“组装”,再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卖往全球。

“廉价俄气”+“中国市场”+“全球供应链”,这三大支柱共同撑起了德国过去三十年的“黄金时代”。

奔驰今天的3万人大裁员,只是一个结果。

真正的原因是,支撑德国工业模式的三大支柱,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在“同一时间”——断裂了。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随之而来的,是“北溪”管道的神秘爆炸。德国工业的“廉价血液”——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在一夜之间,彻底终结了。

德国被迫转向从美国、中东高价购买LNG(液化天然气)。LNG不仅价格昂贵(一度是俄气的数倍),而且运输成本极高。

结果是什么?德国的工业电价和天然气价格飙升至战前的数倍,成为全欧洲能源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

德国制造的成本优势荡然无存。

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第一个“叛逃”,宣布斥巨资(100亿欧元)在中国湛江建立一体化基地,同时永久性关闭其在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工厂。

博世、大陆、采埃孚的裁员,首要理由就是“德国本土能源成本过高,无法竞争”。

如果说能源是“成本端”的危机,那么中国市场就是“利润端”的崩塌。

就在德国车企享受着“躺着赚钱”的最后时光时,中国的自主品牌(比亚迪、吉利、长城,以及新势力的“蔚小理”和跨界的华为、小米)在新能源赛道上,完成了“弯道超车”。

当奔驰还在纠结内饰的“豪华感”时,中国车企已经把“智能座舱”、“激光雷达”、“城市NOA(辅助驾驶)”卷成了标配。

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不再迷信BBA的标。他们更看重的是“科技感”、“智能化”和“性价比”。

奔驰Q3在中国暴跌27%,大众ID系列靠降价求生,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德国车企在智能化上完全落后了。以至于奔驰的救命稻草——2025年即将上市的全新纯电CLA,其最大的卖点之一,是宣布将与中国的自动驾驶供应商Momenta合作研发智驾系统。

这已经不是落后了,这是在绝望中,回头向自己的“学生”和“对手”补课。

能源和市场都丢了,至少全球化的供应链还在吧?事实是,这根支柱也正在被地缘政治的锤子敲得粉碎。

这里必须提到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最近愈演愈烈的安世半导体(Nexperia)争端。

这件事,最着急的不是荷兰人,也不是中国人,而是德国人。

为什么?安世半导体,总部在荷兰,但它早就已被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收购。它是全球领先的汽车芯片,特别是功率半导体如MOSFET的供应商。

而德国车企以,高度依赖安世半导体的汽车芯片。

这就是德国地缘政治的绝境:政治上必须追随美国和荷兰,限制中国;但在产业上,他们又极度依赖这家“中资荷兰企业”的芯片供应。

德国车企陷入了一个“左右互搏”的绝境。

如果中国决定反制,哪怕只是在安世的出口上稍微制造一点麻烦,德国的汽车生产线就可能面临休克。这比2021年的全球芯片短缺要可怕得多。

安世半导体事件,就像一个缩影,赤裸裸地暴露出德国工业在全球化逆转浪潮中的极端脆弱性——他们既依赖中国的市场,又依赖中国的供应链,但在政治上却必须与中国“脱钩”。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奔驰的3万人大裁员。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战术调整,也不是一个企业的经营不善。

这是德国工业“黄金三十年”模式,在三大支柱(廉价俄气、中国市场、全球供应链)同时断裂后,必然发生的战略崩塌。

奔驰,只是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高昂的能源成本,正在掏空德国的制造业根基;中国市场的丢失,正在切断德国的利润来源;智能化的落后,正在摧毁德国的品牌溢价;地缘政治的站队,正在绞死德国的供应链。

时隔20年,欧洲病夫这个德国人最不愿听到的词汇,似乎又一次飘荡在了柏林的上空。

一个新时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