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从调侃变焦虑,汽车业警惕无序竞争死灰复燃

无序竞争会再现吗

汽车圈又开始吵起来了,这种“无序竞争”的情况会不会再出现?

看起来有点苗头,但应该不会像以前那样乱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现在大家都折腾不起了,相关部门也不会坐视不管。

希望如此吧。

“内卷”从调侃变焦虑,汽车业警惕无序竞争死灰复燃-有驾

汽车行业陷入内卷

我跟一个做汽车终端销售的朋友聊天,能感觉到他最近挺担心的。不只是他,从上游供应商到一线员工,再到中下游的企业和员工,大家都挺焦虑的,聊来聊去都是“内卷”这个词。

以前“内卷”还带点自嘲的意思,现在却真的让人头疼了。它已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行业里。比如在营销上互相攻击,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结果整个行业都被拉低了。

当热门品牌开始“以价换量”的时候,整个市场就乱了套,谁也别想独善其身。听起来可能有点夸张,但现实就是这么回事。

“内卷”从调侃变焦虑,汽车业警惕无序竞争死灰复燃-有驾

恶性降价的连锁反应

我来用更简洁、平实的语言,把这段话重新梳理一遍:

---

商品降价,大家都赚不到钱了。整车厂、经销商、供应商的利润都被压缩了,只能通过裁员、降薪来维持。

员工收入减少,消费能力就下降了。销量变差,门店又不得不继续裁员降薪,形成恶性循环。

门店卖不出东西,撑不下去,最后关门倒闭。厂家产品卖不动,库存积压,资金链断裂,最终可能破产。

这种不合理的降价,一开始会引发工资下降,接着整个行业消费减少,变成通货紧缩。通缩严重后,工厂产能过剩问题就暴露出来,这是经济危机的重要标志。

最后的结果是工厂纷纷倒闭,很多人失业,整个经济进入危险状态。

很多企业把“大降价”包装成对消费者好的事,打感情牌,其实是在破坏市场规律。这不是长远发展的做法,而是为了短期利益牺牲行业整体。

汽车产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不只是企业自己要发展,还要承担带动经济的责任。所以做这类企业要有长远眼光,但有些企业老板可能缺乏这个意识。

其他行业也一样,内卷越来越严重,问题已经很普遍了。

---

这样表达更直接,也更容易理解。

“内卷”从调侃变焦虑,汽车业警惕无序竞争死灰复燃-有驾

车企操控舆论的现状

汽车行业的“口水仗”不是随便就能打的,得小心大企业通过媒体操控舆论。

表面上看,这些争论是车企老板、高管或者粉丝之间的激烈互动,但其实背后是激烈的“营销战”。有些车企甚至用法律手段威胁媒体,动不动就索赔几百万,让小媒体不敢发声。媒体人也是普通人,靠这份工作吃饭,谁愿意跟一个有成千上万人的企业硬碰硬呢?力量太悬殊了,就算知道真相,也不敢轻易评论或反驳。

现在,很多媒体已经被产业资本控制,变成了某些品牌的传声筒,失去了独立报道和批评的能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品牌变得“碰不得”,像老虎屁股一样,谁敢惹?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行业还怎么竞争?最后只会剩下几个大公司,而它们又会加剧产能过剩等问题。

“内卷”从调侃变焦虑,汽车业警惕无序竞争死灰复燃-有驾

无序营销乱象需整治

汽车行业的“无序营销”似乎又开始抬头。营销本来可以是温和的,也可以是激烈的,但无论如何,都必须遵守法律。但现在有些品牌的宣传方式、文案和材料,几乎完全无视《广告法》的规定。而一些地方监管部门,因为这些企业对地方财政有贡献,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一来,其他企业如果在自己的地盘上,自然也会采取类似的手段“以牙还牙”。

这种营销越来越像一场闹剧。但奇怪的是,这种闹剧有时候还真能带动销量。

所以,相关部门不能再袖手旁观了,否则行业可能被少数强势企业带入混乱。对于那些搞无序竞争的企业,该曝光就曝光,不该留情。如果一直保持暧昧态度,只会让问题更严重,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同时,我也认为,被恶意攻击的企业也不必太顾忌,必要时可以直接点名“甲方企业”。现在不是忍让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得出手。

“内卷”从调侃变焦虑,汽车业警惕无序竞争死灰复燃-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