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行业也有属于自己的“小字”文化。
小红书上,有乘客打到品质专车,结果车内味道“臭的要死”且坐垫有明显破损。乘客吐槽,车辆环境不如优享,价格还是优享的两倍。
对此,客服回复“品质专车不是专车”。
图片
图片
就像一号土猪不是土猪,是用了“一号土”名字的猪;0添加酱油不是没有添加,是用了“0添加”商标的酱油。
这个被大家调侃的段子,现在照进了网约车行业。“品质专车不是专车”,可能只是用了“品质专”这个名的快车甚至特惠车辆。
社交媒体上,乘客对品质专车的吐槽并非个例。问题主要集中在“车内环境差”“专车价格0服务”,价格比普通车辆高,却没有对应的服务甚至是“0服务”。
图片
既然品质专车不是专车,那什么品类才是专车?
乘客问客服,“你们平台的专车是怎么才能打到呢?”
对此,客服没有给出正面回复,而是表示:乘客反馈的司机服务问题“会转给服务商核实”,“一旦核实司机服务存在问题,服务商会对司机的违规行为给予警告和扣减服务分的处罚,直接影响司机的接单量与收入”。
图片
这波操作,实属把偷换概念玩得驾轻就熟。
乘客付了2倍的价格,车辆环境和服务甚至不如普通快车。平台给出的应对不是致歉,也不是加强品类审核,反而是把责任甩锅给司机。
“品质专车不是专车”,不是平台的宣传、审核和把关问题,反而成了司机的服务问题。
图片
科技圈“大字宣传,小字免责”的小字文学,频被网友吐槽是在玩文字游戏、是标题党式营销。
网约车行业的“品质专车不是专车”同样如此。它消耗的是乘客对专车品类的信任,并不利于行业及网约车细分品类的健康发展。
#网约车司机 #品质专车不是专车 #网约车小字文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