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克900自上市以来,就成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名副其实的话题制造机。有人说它“出道即巅峰”,结果刚上市就接连摊上了“高原趴窝”和“高速自燃”两起不大不小的风波。理论上说,有这两件事垫底,消费者该犯怵了吧?但现实却给了大家一个意外惊喜:5月、6月两个月销量都破5000台,甚至一举拿下了大型SUV市场第三的席位,前两还是自带流量的问界双雄。有那么点像娱乐圈的“流量爱豆”,黑红也是红,可见,有争议不见得等于没人买,反倒可能多了几分热度和关注。
先来聊聊那两件差评事件。官方的说法,归纳起来其实简单直接。所谓“高原趴窝”,最终被归咎为用户加装了防虫网,加上车身太脏,导致进气不畅、散热不良,结果汽车自启保护程序,原本热衷于追求“安全感”的消费者,反倒被自身“安全防护”给坑了;“高速起火”,调查后“三电系统和发动机查不出毛病,也无故障代码”,而电池与动力系统暂时都没甩锅,只能说还在继续追查,且官方的安抚姿势已经相当标准。对于持币观望的一众潜在车主,前者听起来有点像“自己惹的祸”,心理负担不太大,后者虽悬而未决,好歹站在“新车初期小概率事件”这边,为自己找了些心理安慰。
实际买家怎么想?身边有不少人纠结过。比如有朋友本来一看到火灾心头一紧,转头一想,第一起毕竟是自改车惹的祸,第二起出了事厂家表现挺积极,反而不至于太担心安全性。有些早早交了大定的人面临着“要不退订可就亏钱”的尴尬局面,干脆决定先提车,试用体验之后再说是否二次犹豫。毕竟现实永远比想象复杂,涉及到真金白银,很多人都会用“理智与情感”杂糅的奇葩方式权衡一番。
领克900本身的卖点其实很花哨。外观上不仅颇有“小揽胜”的风范,而且那套特色的天地尾门,确实有点越级打怪的意思。消费心理是个奇妙的东西,三十万以内能买到配这种门的SUV,总让人觉得赚了“设计溢价”。内饰配30英寸6K双联屏,科技感呼之欲出,连家有老人小孩的普通家庭用户都觉得挺实用。再加上双8295芯片、4.8秒零百加速、220公里纯电续航,开在路上“技术测评”装点面子也都齐全。最致命一击还是价格,28.99万元的限时起售价直接攻破了不少人的心理防线——同级别对手问界M8、理想L9都随便贵几万,性价比直接拉满。
不过,市场表现归市场表现,逻辑漏洞和现实疑惑还得摆出来。官方高调宣传上市一小时订单破万,半个月3万+,可到了6月底,总交付量也才1.5万辆。要知道5月底2.0T已经开启交付,理论上6月销量该有更大井喷,结果却出现环比下降27辆的怪象。这是产能掉链子,还是营销虚高,抑或消费者“激情下单,冷静付款”?一时间众说纷纭,秉持怀疑精神的消费者多了不少。
选配环节更是让人理智再三。想要宁德时代那块“刷屏级”电池?请直奔2.0T,直接多掏6万。想享受所谓“零重力座椅”?抱歉,只有顶配39.69万元的版本才有。智能驾驶这块同样有套路。1.5T标配Orin-X芯片,2.0T才搭载Thor芯片,许多所谓“高阶智驾”功能,官方承诺要等下半年OTA升级才能体验。现阶段,买回来只能“吃个盲盒”,真把一部分潜客劝退了。
而品牌力问题更是根本性的老话题。毕竟在此之前,领克大多数车型都是20万以内,留给消费者的印象是时尚、运动,却远没达到“豪华”的认知阈值。如今杀入30万区间,买家更容易比照BBA甚至极氪、理想这些所谓“豪华新势力”。有些数字和堆料诚意确实足够,但“车标带来的面儿”是不是能支撑住这个价位,还要时间检验。
总的来说,领克900在口碑与争议间“边黑边红”,靠产品力和价格牌杀出一条路,也陷入产能、品牌力、配置分化等新老议题的拉锯。爆款与风险、创新与争议,总是在这个浮躁的汽车市场共生。其实对买家来说,最关键倒不是“风评如何”,而是“这车是不是最合适自己”。刚需、预算、面子、体验,多项之下做选择,本就没有标准答案。真正买单的,永远是现实而非传说。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