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平均每一分钟,就有12辆中国汽车通过海关,驶向世界的码头;平均每天有1.7万辆的中国汽车漂洋过海,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汽车展厅和消费者的手中……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大棋盘上,中国汽车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姿态冲向国际市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总体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虽然增长幅度回落,但在一些地区和市场,竞争比国内还激烈。
其中,新能源出口增速势不可挡,同比增长超75%。虽然燃油车依旧是出口主力,但总量却下降了7.5%。借助新能源汽车,中国车企持续向全球市场输出影响力。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的环境变化也影响着中国车企,甚至可以说和中国车企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
1、海外业务增速快,挣钱多
对于有些车企来说,出海只是国内业务的锦上添花,比如蔚来;而对于有些车企来说,出海已经成为其业务组成的重要支柱之一,比如奇瑞、长城、吉利、长安等,每年汽车出口量对总销量以及业绩贡献的比重越来越大。
今年上半年,奇瑞出口量占总销量的43%、长城出口占总销量的29%。2024年,吉利海外营业额为538.95元,占总营业额的22%。2024年,长安汽车海外业务毛利率达26.2%,远高于国内的12.07%。
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低到今年开始,比亚迪也加入这一出海的行列中,是出海销量涨幅最大的中国厂商。比亚迪上半年累计出口44.31万辆,同比增长118.2%,出口量占总销量的20%。
也正因如此,面对如今国内激烈的竞争环境,让比亚迪在今年7月保持还算稳定的销量。2024年,比亚迪7月总销量34.2万辆,其中出口量为3万辆,占总销量8%。今年7月,比亚迪总销量34.4万辆,出口量8万辆,占总销量约23%。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突飞猛进的销量做支撑,今年7月比亚迪的销量将出现下滑。事实上,如果除去海外销量,比亚迪在国内7月销量同比已经是负数。
再来看奇瑞,受俄罗斯市场影响,单就奇瑞品牌来看,今年上半年的海外销量同比下滑了8.2%。反而是捷途品牌,依靠旅行者、自由者等方盒子车型,在中东等地有着不错的表现,成了整个奇瑞出海最大的潜力股,因此奇瑞依然保持今年上半年出口销量第一。
总结来说,海外销量对于中国汽车品牌总销量和总业绩影响越来越重要,如何继续拓展海外市场,是每一家车企要面对的课题。
2、坑很多,比如说俄罗斯
当然,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发展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看今年上半年各地区销量表现就可知。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目的地前三名分别为墨西哥、阿联酋、俄罗斯,出口量分别为23.45万辆、21.43万辆、17.10万辆,墨西哥同比增长30.7%,阿联酋同比增长58.5%,而俄罗斯暴跌59.2%。
俄罗斯市场是一个典型案例。曾经,在2023年欧美车企纷纷撤离俄罗斯市场时,中国车企迅速填补空白,当年对俄出口量高达95万辆,占中国汽车出口增量的42%,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重要市场。但2025年上半年形势急转直下,中国对俄出口整车仅18万辆,同比暴跌62%。
从政策方面来看,2024年俄罗斯政府为保护本土品牌Avtovaz,针对进口汽车上调报废税,对1 - 2L发动机车辆额外征收高达7000美元的费用,这使得中国燃油车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奇瑞的一位经销商在莫斯科表示:“一辆原本2万美元的车,现在税费让价格直逼3万美元,消费者自然望而却步。”经济层面,俄罗斯的高通胀和高利率进一步挤压市场需求。2024年10月,俄罗斯央行将利率上调至21%,汽车贷款成本飙升,贷款买车如同借高利贷,据估算2025年俄罗斯汽车销量可能下降30%,中国车企首当其冲,其中对奇瑞品牌出口影响最大。
此外,中国汽车出口市场存在的“0公里二手车”灰色地带也对在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2024年这类以“0公里二手车”名义出口至俄罗斯等市场的车辆达50万辆,占出口总量的10% 。部分地方政府通过提供注册配额和仓储支持助推了这一现象,某车企2024年通过该渠道出口10万辆车,占其对俄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
这种操作不仅虚增出口数据,更损害了中国品牌声誉。2025年6月,俄罗斯媒体曝光一起“0公里二手车”电池故障事件,车主因保修争议维权无门,引发当地消费者对中国汽车质量的质疑。尽管中国商务部已着手整顿,但要彻底规范这一灰色地带仍需时间。
事实上,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受阻绝非个例,出海面对的是个人消费者,各国文化不同,消费者特征也不同,还跟日系、德系、美系等已经建立口碑的燃油汽车抢市场。而且,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各地文化、地缘政治都存在差异,都对出海带来了难以预料的变数。但越难越要往前冲,因为出海是中国车企发展的必经之路。
3、国内喝汤,到海外就能吃肉吗?
一方面,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但是依然还没有一家可以和丰田、大众相媲美的全球性车企巨头。所以接下来,中国汽车想要登顶全球市场,成长出一个全球领先的汽车品牌,必须出口海外,卷到全球去。
另一方面,是因为如今的国内市场真的太卷了,正在面临“车多僧少”的局面。
过去,偌大的中国市场是汽车销量的绝佳之地。对于绝大多数主流车企来说,但凡推出一款全新的车型,基本上都不愁卖,甚至一些热门的车型,都还需要加价才能提到车。在增量市场,从汽车厂商到下游经销商,人人都有肉吃。
然而最近几年,乘用车市场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的竞争。层出不穷的新品牌、新产品入局,面对需求动能不足、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环境,各家车企促销力度不断加大。价格战下,不仅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滑,这种恶性竞争也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持币待购”的心态。同时,叠加经济环境的变化,推动着汽车消费趋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而且,近些年汽车产业不断扩张,据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国内汽车总产能约为5550万辆,但2024年全国汽车销量约为3143.6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60%。
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市场别说吃肉了,喝一杯汤都很难。但将视线放在在全球市场,还是非常广阔的。
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单一市场,2024年整体销量在3200万辆左右,但在中国之外,还有接近6000万的市场等待中国汽车的涉及。一旦成为海外某个市场或细分领域的主流产品,对中国车企来说,很可能带来巨大的增量和可观的收益。
就在不久前,长安举办了一场名叫“新长安全球启航大会”,“全球启航”也暗示了长安汽车发力海外市场,走向全球的决心。
走向海外,走向全球,是每一家中国车企都要思考都命题。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看到在这条路上,涌出越来越多有真正实力的选手。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