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正式收税,车圈“大逃杀”开场:活下去,比遥遥领先更重要

不装了,摊牌了。

新能源车免购置税这个持续了十年的大型“新手保护期”,终于要结束了。

所有人都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就像所有人都知道自己会死一样,但当这一天真的被文件摁在脸上的时候,还是会有一种不真实的荒诞感。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三位老师联合发文,意思很明确:地主家也没余粮了,免费的午餐吃完了,从2026年开始,该交的钱,一分都不能少。

这事儿吧,讲真,一点都不意外。意外的是,很多人居然对此感到意外。

你看看现在马路上的盛况,十辆车里恨不得有五辆是绿牌,在一线城市这个比例更是高到离谱。这些绿牌车主,享受着低廉的用电成本,在马路上跑得比谁都欢,但他们几乎不为这条路贡献一分钱的养路费。

这就好比你在一个付费自习室里办了年卡,每天勤勤恳恳,结果一群人天天跑进来蹭空调、蹭座位、蹭饮水机,还嫌弃你翻书的声音太大影响了他们思考人生。最关键的是,他们不交钱。你说这合理吗?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交通部的专家早就把账算明白了,全国公路每年的养护费缺口大概是3000亿。这笔钱从哪来?以前都是从油车主的口袋里掏,美其名曰“燃油附加费”。现在油车越来越少,电车越来越多,这个模式显然玩不下去了。总不能指望加油站里剩下的那几个“燃油信仰者”撑起全国的基建大业吧?人家是来加油的,不是来做慈善的。

所以,收税是必然,是天道,是让一切回归商业本质的“拨乱反正”。说白了,就是要把之前欠的作业补上,让新能源车也承担起社会责任,这是好事,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国家正式收税,车圈“大逃杀”开场:活下去,比遥遥领先更重要-有驾

但好事归好事,这个消息对整个车圈来说,不亚于一颗核弹。

因为它引爆的,绝不仅仅是消费者口袋里那万儿八千的税钱,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生存逻辑,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淘汰赛的开场哨。

要理解这场风暴的威力,我们得先看看一个已经“死”过一次的行业——锂电原料。

国家正式收税,车圈“大逃杀”开场:活下去,比遥遥领先更重要-有驾

这帮搞锂矿的,可以说是新能源风口上第一批被吹上天的猪。赣锋锂业、天齐锂业这些名字,在前几年简直就是印钞机的代名词。他们的利润曲线,陡峭得像是心电图突然拉了直线,三体人看了都得惊呼一声“这是什么物理奇迹”。2---22年,营收和净利润呈现出一种不讲道理的暴涨,仿佛他们不是在卖矿,是在卖修仙用的“筑基丹”。

讲真,看着赣锋锂业那个利润曲线,比我当年买的基金还刺激。我那基金经理要是看到这个,估计得当场拜师学艺。

国家正式收税,车圈“大逃杀”开场:活下去,比遥遥领先更重要-有驾

他们为什么能这么赚?真的是技术无敌?真的是市场刚需?是,但不全是。更深层的原因是,政策的春风吹得太猛烈了,国家补贴、免税政策、双积分……无数只手在后面推着,硬生生把一个还在蹒跚学步的产业,催熟成了一个虚胖的巨人。

赣锋锂业他们就像是修仙小说里吃了禁药的魔道修士,修为一日千里,看着光鲜亮丽,但根基全是虚的。他们赚的每一分超额利润,都来自于政策的“灵气”灌输。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把资本运作说得跟玄幻小说一样。但是你仔细想想,这不比看K线图带劲多了?

然后呢?然后风停了。2023年开始,补贴退坡,市场回归理性,这些“魔道修士”的好日子瞬间到头了。你看他们2023年和2024年的财报,净利润断崖式暴跌,甚至开始亏损。天劫来了,当初嗑药嗑得有多爽,现在雷劈得就有多疼。

锂矿行业的今天,就是整个新能源车行业的明天预演。

现在,轮到整车厂们来渡劫了。

购置税减免政策,就是过去十年里,所有车企赖以生存的最大一颗“灵丹妙药”。现在这颗药没了,会发生什么?

短期内,必然是一场末日狂欢。所有想买车但还在犹豫的消费者,都会在2025年底前冲进4S店,像不要钱一样下订单。车企们也会顺水推舟,搞出各种“最后上车机会”、“免税倒计时”的噱头,把未来一年的销量提前透支掉。这会营造出一种最后的繁荣假象,数据会非常好看,领导们会很开心。

国家正式收税,车圈“大逃杀”开场:活下去,比遥遥领先更重要-有驾
国家正式收税,车圈“大逃杀”开场:活下去,比遥遥领先更重要-有驾

但狂欢过后,就是无尽的宿醉和空虚。

等到2026年1月1日零点的钟声敲响,一切都会被打回原形。一个残酷的现实会摆在所有车企面前: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实打实地增加了一两万。

这对那些本来就在盈亏线上挣扎的品牌来说,是致命的。

我作为一个开了几年电车的中年人,看得太清楚了。什么智能座舱,什么自动驾驶,什么零百加速,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在绝对的价格面前,都脆弱得像一张纸。当一个消费者在为了一万块钱的优惠跟销售磨半天嘴皮子的时候,你跟他讲遥遥领先,他只会觉得你脑子有问题。

国家正式收税,车圈“大逃杀”开场:活下去,比遥遥领先更重要-有驾

所以,为了对冲这一两万的成本增加,车企只有一条路可走:降价。

不是那种挤牙膏式的降价,而是掀桌子式的自爆。

如果说之前比亚迪的荣耀版是把蛋糕的价格打了下来,小米是把蛋糕连盘子一起端走了。那么2026年的价格战,就是有人觉得打价格战太慢了,不如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大家谁都别吃了。

国家正式收税,车圈“大逃杀”开场:活下去,比遥遥领先更重要-有驾

这他妈的简直就是一场大逃杀!

比亚迪这种体量的,家大业大,他可以亏着卖,用规模优势把所有人都拖死。华为问界这种有“玄学”光环加持的,靠着强大的品牌信仰,也许能稳住一部分高端用户。特斯拉?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他们的决策逻辑和性价比关系不大,这是一种爱,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剩下的那些呢?那些本来就卖得不怎么好,每个月靠着几千台销量吊着一口气的新势力,还有那些转身缓慢、新能源业务半死不活的传统车企,他们怎么办?

跟,还是不跟?

跟,就是流血,卖一台亏一台,加速死亡。不跟,就是等死,眼睁睁看着客户被抢走。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没有中间选项。

这种压力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疯狂地向上传导。车企没钱赚了,就会往死里压榨供应商的利润。主机厂会对供应商说:兄弟,市场不好,大家共克时艰,这批货的价格再降10%。

最后压力都会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指标,压在那些造“压缩毛巾”的轮胎厂头上,压在那些生产座椅、玻璃、螺丝钉的工厂头上。你看,一个轮胎,出厂的时候黑乎乎一个圈,装上车,打满气,承载着几吨重的车身在路上跑,是不是很像一块吸满了压力的压缩毛巾,被强行撑开了?整个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逃不掉。

但对我这样的老韭菜来说,心里还是有点不爽。合着早买早享受,晚买不光没折扣,还要多交钱?这叫什么事儿啊。

所以,未来两年的车圈,会是一个极其魔幻的场景。一边是技术在飞速迭代,800V、固态电池、城市NOA满天飞;另一边,是价格战打到刺刀见红,车企老板们的心态估计天天都在崩溃边缘。

而购置税新政,就是那个按下了加速键的裁判。他吹了一声哨,对着场上所有选手说:别装了,别演了,时间到了,现在开始,自由搏击,死伤不论。

所以,最后的赢家是谁?不是技术最好的,也不是最会营销的。是谁?是那个最不要脸、最能豁得出去的。在黑暗森林里,活下来的唯一标准,就是比别人更疯。

就这么简单。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