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重磅一击!动摇8成本田江山,中国迎终极一考

最近跟一些做外贸的朋友聊天,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以前大家聚在一起,聊的都是怎么把成本压到极致,怎么在广交会上多抢两个客户。现在呢,话题慢慢变成了怎么搞定海外的认证,怎么在当地建仓,甚至怎么在TikTok上做本地化的营销。用一个朋友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说,就是“以前我们是卖货的,现在得学着做品牌了,班味越来越重”。

这种感觉,在我看到越南那条关于禁售燃油摩托车的消息时,变得尤其强烈。

这事儿表面看挺简单的:越南为了环保,决定从2026年开始,在主要城市不让卖、也不让开燃油摩托车了。这一下,直接打在了日本制造业的七寸上。要知道,在越南满大街跑的摩托车,十辆里有八辆是本田。本田、雅马哈、铃木这些“浓眉大眼”的日本巨头,在东南亚市场深耕了几十年,靠着稳定耐用的发动机技术和深入毛细血管的维修网络,几乎是“信仰”般的存在。现在一纸禁令,等于是在人家的基本盘里,硬生生挖掉了一块。

日本那边的反应很激烈,又是抗议又是警告,说这会导致几十万人失业。新上任的首相(咱们就叫他高市吧,反正名字不重要)本来指望靠出口拉动经济,这下好了,蜜月期还没过,当头就是一盆冷水。媒体一片哀嚎,都在讨论日本制造业的黄昏。

越南重磅一击!动摇8成本田江山,中国迎终极一考-有驾
越南重磅一击!动摇8成本田江山,中国迎终极一考-有驾

与此同时,国内的电动车企业闻风而动,雅迪、绿源这些牌子,据说已经开始在越南疯狂铺货了。各种分析文章也出来了,标题都差不多,什么“中国电摩的降维打击”、“日本被时代抛弃了”。

每次看到这种“一边倒”的叙事,我总觉得有点不踏实。好像我们只要把价格做低、把电池做好,就能轻松地把一个经营了半个世纪的工业巨头给掀翻在地。这事儿,恐怕没那么简单。我们今天不妨把时间轴拉长,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捋一捋这背后真正的“牌局”。

这根本不是一个“电”打败“油”的技术故事,而是一个“生态”对另一个“生态”的结构性挑战。

我们先来算一笔账,不是简单的金钱账,而是“体系账”。日本的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和摩托车,它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是“精益生产”和“匠人精神”吗?是,但又不全是。它真正的护城河,是一个叫做“系列”(Keiretsu)的东西。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高度协同、内部循环的“产业联盟”。

越南重磅一击!动摇8成本田江山,中国迎终极一考-有驾

丰田、本田这些主机厂是“盟主”,下面跟着一大票“门客”,比如电装、爱信这些顶级的零部件供应商。大家互相持股,关系盘根错节。这种体系的好处是,质量控制极好,协作效率极高。盟主说我要开发一款新发动机,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活塞,门客们马上就能拿出最优的方案,并且在几年内做到极致的稳定和低成本。整个体系就像一部精密的机械表,每个齿轮都严丝合缝。

在燃油车这个成熟的赛道里,这套玩法是无敌的。它的目标是在一个确定的框架内,不断地“优化存量”,把每一个细节都打磨到99.99%。这也是为什么一辆本田摩托能传三代,发动机还好好的。

但问题来了,当赛道本身要被颠覆的时候,这套体系的优势,瞬间就变成了劣势。

越南的禁令,本质上是强制切换赛道。从“燃油”赛道切换到“电动”赛道。在电动摩托车这个新物种里,最重要的东西变了。不再是精密的发动机和变速箱,而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以及更重要的——软件和智能化。

这对日本的“Keiretsu”体系来说,是致命的。盟主本田自己可能都还没想明白,未来的智能摩托到底该是什么样。它下面的门客们,那些做了一辈子活塞、轴承的老师傅,更是一脸懵。整个精密的齿轮组,突然发现找不到咬合的地方了。让他们去搞电池,去写代码,去做APP,这不叫转型,这叫转世。

更要命的是,这种体系被自己的成功绑架了。燃油摩托的利润太丰厚了,整个产业链上几十上百万人的饭碗都系在上面。任何激进的电动化转型,都会遭到内部巨大的阻力。这就是典型的“创新者的窘境”——你做得越成功,就越难革自己的命。

越南重磅一击!动摇8成本田江山,中国迎终极一考-有驾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中国的玩法。如果说日本是“米其林后厨”,那中国过去二十年的制造业生态,更像是深圳华强北或者一个巨大的“深夜大排档”。

这里没有牢不可破的“盟主”和“门客”,有的是无数个小作坊、小工厂、方案公司和贸易商。大家的关系是松散的、临时的、纯粹基于利益的。我今天需要一款新的控制器,发个朋友圈,下午就能有五家公司带着样品来找我。明天我觉得A家的电池不错,后天可能就因为B家便宜两块钱而换掉。

这套体系在“做精品”上,肯定比不过日本。它充满了山寨、模仿和价格战,显得混乱而草根。但在“拥抱变化”和“快速迭代”上,它的优势是碾压性的。

越南重磅一击!动摇8成本田江山,中国迎终极一考-有驾

当电动化的浪潮一来,这套“大排档”体系瞬间就找到了感觉。电池厂、电机厂、控制器厂、甚至做共享单车扫码模块的,都可以在这个生态里快速组合,像搭积木一样,三五个月就能攒出一款全新的电动摩托。A公司做了个新功能,B公司下个月就能模仿并改进。这种“像素级”的抄袭和迭代,虽然在知识产权上道义有亏,但在产业发展的初期,极大地加速了技术扩散和成本下降。

所以你看,越南市场上发生的,并不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打败了本田的发动机。而是一个开放、灵活、甚至有点混乱的“热带雨林”生态,打败了一个精密、封闭、但有点僵化的“温室花园”生态。

这背后,还有一层更深的博弈,就是产业政策的“阳谋”。

我们不能天真地以为,越南搞这个禁令,真的只是为了“蓝天白云”。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尤其是这种“一刀切”的激进政策,背后必然有地缘政治和经济自主的考量。

你想想,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交通工具,80%的市场被单一国家(日本)控制,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的交通命脉、相关的就业、税收、技术标准,都捏在别人手里。这对于任何一个有雄心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这个“禁油令”,客观上就成了一个重塑市场格局的“扳手”。它用环保的大旗,名正言顺地废掉了日本厂商最大的优势(发动机技术),把所有玩家拉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在这条新跑道上,越南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可以引入新的玩家(比如中国),甚至扶持自己的本土品牌,最终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和自主化。

越南重磅一击!动摇8成本田江山,中国迎终极一考-有驾

这套“借势换天”的打法,我们自己其实也用过。当年我们用“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引进了大众、通用,才有了今天相对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

聊到这儿,是不是觉得中国电摩出海已经稳了?先别急着开香槟。

我经常说,投资要看后视镜,但不能只看后视镜。二十年前,中国的摩托车产业曾经有过一次几乎一模一样的“出海高光时刻”。那时候,嘉陵、力帆、宗申这些品牌,靠着比日本品牌便宜三分之二的价格,像潮水一样涌进越南市场,一度占据了80%的份额。场面和今天何其相似。

越南重磅一击!动摇8成本田江山,中国迎终极一考-有驾

结果呢?不到五年,兵败如山倒。市场份额跌回了10%以下。原因无他,就是“低价低质”的陷阱。为了压成本,用劣质零件,品控一塌糊涂,返修率高到离谱。越南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了一次票,然后就再也不给机会了。那次惨败,成了中国摩托车行业一个巨大的心魔。

如今,历史的机遇再次摆在面前。这次我们手里的牌确实好多了:有技术积累,有完整的产业链,甚至还有了点品牌意识。但那个“心魔”依然存在——我们能不能抵制住“低价倾销”的诱惑?能不能在海外真正建立起一套持久的、负责任的服务和品牌体系?

越南重磅一击!动摇8成本田江山,中国迎终极一考-有驾

在越南建个厂、搞个发布会,这只是第一步。真正难的是,当你的车在某个偏远乡村坏了,当地的修理铺会不会修?配件好不好找?你的品牌在当地消费者心里,究竟是一个“便宜的代步工具”,还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

这需要的是长期的、琐碎的、甚至是枯燥的投入。需要的是对当地市场的敬畏,是对品牌声誉的珍视。这已经超出了单纯“卖货”的范畴,进入了“做企业”的深水区。

所以,越南的故事,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巨大的馅饼,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它考验的,是中国制造业能否真正完成从“机会主义套利”到“长期价值主义”的惊险一跃。

越南重磅一击!动摇8成本田江山,中国迎终极一考-有驾

日本制造业的困境,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没有哪个帝国的城墙是永恒的。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当你把一套成功的模式做到极致,也许就离被颠覆不远了。周期交替,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也最残酷的法则。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投资者和观察者而言,看懂这种产业生态的变迁,可能比盯着K线图的红红绿绿,要有意义得多。因为这背后,是财富流向的真正底层逻辑。共勉共戒吧。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