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8吨重卡在50公里/小时的对撞中“四轮弹起,驾驶室几乎压在理想i8前挡风玻璃上”,而理想i8却被宣称“A柱、B柱、C柱、门梁均无变形”。这荒诞而又戏剧性的一幕,源于理想汽车i8发布会上的一段碰撞测试视频,瞬间引爆舆论场。起初,公众的目光被理想i8的“超凡安全”与被撞乘龙卡车的“质量堪忧”所吸引,然而,随着乘龙卡车发布声明质疑测试真实性,指责理想汽车“扭曲传播,涉嫌侵权”,并用“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的口号进行犀利反击,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国汽研的“非标准测试”澄清,这场“奇观”营销的底色逐渐显露,将中国汽车行业在创新、竞争与监管之间的深层失衡,赤裸裸地呈现在“吃瓜群众”面前。
事件的导火索,是理想汽车在2025年7月29日新车i8发布会上播放的一段视频。视频中,理想i8与一辆8吨重的卡车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进行正面对撞,随后同一辆i8又遭受了另一辆卡车的侧面碰撞。理想汽车高调宣称,i8在两次撞击后,A柱、B柱、C柱、门梁均无变形,9个气囊全部打开,电池包无漏液、无起火,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自动弹开。理想方面解释,此次测试是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的模拟,全权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国汽研进行测试认证,试验场地、测试设备以及市场端随机购买的测试卡车均由检测机构提供,理想汽车未做任何指定。这似乎在宣告,理想i8的安全性能已超越常规认知,达到了“金刚不坏”的境界。
然而,这场“安全神话”的泡沫很快被戳破。7月31日晚,乘龙卡车发布声明,直指理想汽车未经授权使用并扭曲传播其卡车碰撞视频,已构成严重侵权,并超过正常商业竞争范畴,严重误导和损害公众知情权,对其品牌及商业名誉带来巨大负面影响,涉嫌违反相关法律。乘龙卡车指出,理想汽车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如是否改装、减配、卡扣是否固定、车辆是否过检等)和场景环境(测试场地状况、车速、驾驶状态等),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特定设计非常规测试场景,发布与公众认知偏差巨大的视频。随后,乘龙卡车更是通过海报等形式,强调“安全不是空口无凭的理想,而是我们每一程切实的守护”和“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将矛头直指理想汽车的品牌名,暗示其测试的“表演化”性质。
作为测试方的中国汽研,也在8月3日晚发布声明函,称该测试项目仅验证理想i8车辆安全性,并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不涉及其他品牌车辆的安全性能评价,并倡议行业、媒体和公众平台客观理性,共同维护行业生态。这番“撇清关系”的声明,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此次测试公信力的质疑。
此次“理想撞卡车”事件,并非孤例,它折射出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内卷”加剧背景下,部分车企在营销上剑走偏锋的集体焦虑。当价格战、技术军备竞赛陷入同质化泥沼,企业便倾向于制造“营销奇观”以博取眼球,将“安全”这一核心价值异化为夸张表演的工具。这种“非标准测试”往往缺乏公开透明的测试方案、车辆采购细节和原始数据披露,与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或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等由独立机构依据严格标准进行的碰撞测试存在本质区别。当由利益相关方主导的“定制化”测试被包装成“真实场景”,其客观性和公信力便大打折扣,直接侵蚀了消费者对汽车安全认证体系的信任。
更深层次的困境在于,这场争议暴露了被忽视的利益相关方的深层困境与行业结构性问题。物流行业和广大卡车司机在此次事件中无辜“躺枪”,他们的生产工具——重型卡车,其安全标准和设计逻辑与乘用车截然不同,却被置于一个不公平的“对撞”语境中。乘龙卡车曾公开表示,其“龙骨结构”驾驶室符合严苛的国际ECE R29标准,该标准要求驾驶室能承受3倍车重冲击,并通过了碰撞摆锤和顶压测试。然而,视频中驾驶室与底盘的异常分离和抛物线运动轨迹,在多位卡车工程师看来,明显偏离了商用车碰撞能量吸收的物理常识,强烈暗示测试中可能存在人为干预,例如解除卡车驾驶室的锁止机构,以制造更具戏剧性的视觉效果。这种营销方式不仅损害了特定商用品牌的声誉,更可能引发公众对某一类车辆安全性的不合理担忧,进而影响整个物流行业的正常运营,甚至对卡车司机群体造成心理冲击。此外,保险行业也需警惕此类极端测试对消费者风险认知的影响,因为它可能间接影响保险产品的设计和理赔纠纷的复杂性。当安全成为营销的筹码,而非对生命的敬畏,整个行业生态都将遭受侵蚀。
要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辨识营销“奇观”的有效框架,我们必须从宏观层面进行系统性审视。监管部门亟需补齐“非标准测试”的监管空档,出台明确的规范和法律约束,要求企业在发布此类测试结果时,必须清晰标注测试条件、车辆状态与标准测试的差异,并强制披露关键原始数据。同时,对于涉嫌虚假宣传或商业诋毁的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知情权。第三方检测机构更应坚守独立性,避免沦为商业利益的代言人,重建其作为“国家汽车安全守门人”的公信力。毕竟,汽车安全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表演”,而是每一段旅程中对生命最切实的守护。消费者当擦亮眼睛,理性审视,不为“理想”所困,只为“安全”买单,因为真正的安全,从来无需“撞飞”来证明。我们呼吁:让安全回归科学,让营销回归诚信,别让“奇观”遮蔽了真相,更别让信任在内卷中消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