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最近关于增程式电动车的讨论又炸开了锅,网上各种观点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要说“高速能耗太高”是增程车最大毛病,这话其实不太对路子。
摸着良心说,硬要给增程泼脏水,高速能耗未免有点找错靶。
真懂车的朋友大概率都清楚,增程技术的那些槽点,和高速跑起来“喝油如水”比,其实有更让人无语的“真问题”,只不过很多人没细算过这一笔。
那今天咱就抖抖包袱,把这玩意的“灵魂拷问”一条条亮出来,当然不是挑刺,而是想让还在观望的朋友,有个明白,“别再让安慰剂蒙混过关”。
先问你一个灵魂问题:“增程省钱吗?”
老实说,最早靠着‘烧油发电’的那一套,营销讲得跟天花乱坠,说什么‘可油可电’,既有电车安静又有油车方便,预算有限的家庭一听,咦,这妥妥的性价比王者!
但你还真别掉进坑里。
翻翻那些旗舰增程车型的数据,真相比你想象得扎心多了。
理想ONE那台1.2T的三缸增程器,数据写得明明白白,最大功率96千瓦,配合一块大电池,理论上看着挺美,但你回头再瞄一眼银河L7或者同类插混对手,哦豁,人家1.5T干脆120千瓦,功率比你高一大截。
这24千瓦的差距,平常开市区你可能无感,但到了需要超车、需要爽感的时候,这账就全让用户自己买单了。
汽车厂商啊,在这部分悄悄省下了研发和零部件的钱,可最后谁吃亏,别问,问就是“消费者割了韭菜”。
数据不是吹出来的,自己翻查官网都能对比得出来。
还不止,很多增程车主,开了阵子都得感叹一句:“怎么这发动机老喊着加班?”
说白了,噪音真不小。
增程器天生使命单纯,就是为了发电人肉“充电宝”呗,所以它每回启用,都是奔着最高效率的工况狂转。
可人家插混,发动机不光会发电,有时候还直接带轮子跑,它可以灵活调控动力输出,转速舒适,甚至基本察觉不到内燃机想插手。
弄得你增程器一边“嗷嗷叫”,一边还要忍受机舱传来的低频噪音,真要细品的话,不是插混体验“高大上”,而是增程实在太像粗糙拼装的“临时工”。
别以为是咱嘴碎,真有车圈大V做降噪测试,插混比增程安静很多,听感就像高档耳机和公放音箱差别。
电池续航,这个老生常谈了。
购车时厂家报出来的“纯电续航里程”,怎么看都很香,动不动就200公里、220公里,买到手能不能跑出来另说哈。
事实就是,真实工况下大多数所谓200km增程电车,一测最多150km还得挑好天气。
如果你赶上下雨天、开空调、甚至北方的冬天,那成色更是直线缩水,120公里都算极限操作。
撑死就多跑50公里,立马发动增程器顶班,你说尴尬不?
买车时信了那句“油电通吃”,到手一看,“电动续航缩水”,心理落差确实让人火大。
都不用杠,网上测评视频,人家冬天拍的淋漓尽致,一票增程车扑街。
再聊聊电池寿命,增程电池选的可不是普通的小电池,能量密度比插混还要高,目的是怕你天天亏电跑。
但大电池,每次充放可一点不含糊,什么“深度循环”,化学损耗贼快。
三年就得掉个10%~15%的续航,“蛋疼”都不足以形容。
插混那一套小巧电池,人家“浅充浅放”,五年下来还能剩九成,谁更耐操?
数据都是车主论坛里活生生的经历,别一口咬定极端情况,看看身边亲戚朋友有没中招的。
说到亏电加速,这才是大部分增程老车主的“血泪控诉”。
市区还好,大电池撑着,动力跟得上,真到高速亏电,发动机拼死拼活发着电,电流经过电池、中控再转换成车轮动能,怎么都绕不开发电—储能—用电—转为机械能这道多重工序。
每一次转换都损失一部分能量,看到没,15%的传递损耗铁板钉钉。
插混直接机械驱动,效率那叫一个吓人,95%都能到手,怎么飙车都不会“拖后腿”。
你增程上了高速,亏电时加速就那样,别说急加速,110km/h能顶到还算不错,真要一脚油门干到120+,不看发动机脸色才怪。
半路来辆大车,你是超还是不超?
尴尬了吧。
行业那些大佬眼睛可比你我毒多了,人家直接公开发言,长城当面表示“不碰增程”,比亚迪DM-i卖了全球百万辆,老外的大众、丰田这些巨型玩家至今没一个把增程当正经方向,怎么琢磨?
用脚投票,市场总不会骗自己。
新势力车厂吹“技术领先”,真线下面诊问内燃机成熟度,基本都靠发动机借东风拼凑一套“权宜之计”的增程方案。
说白了,啥叫“新技术”?
是没能力把发动机做到极限,就用增程绕过这“天花板”。
说起来,有句话特扎心:谁用谁知道。
真要开几年全场景,你会发现,插混才是路更宽、坑更少。
全场景,啥叫全场景,就是想去哪都踏实:市区绕一圈纯电通勤,长途看着油箱不慌张,偶尔加加速不用紧张发动机给不给力。
增程做不到“面面俱到”,你觉得还能笑得出来吗?
市面上曾经入坑增程的,一年后二手价直接腰斩,有本事你去查查某鱼和各大平台的行情,看“可油可电”的说法,如今还有多少人敢信?
别的不说,那些真正懂经验的老司机,早回头奔插混队伍去了。
你说增程到底适合谁?
其实特别适合城市里只想短途跑、极少上高速又恰好找不到便宜充电桩的那票用户。
但只要有一点“长途恐惧”,认真的建议你还是去试驾下插混。
别被网红带偏了节奏。
很多时候,那些流行的宣传口号,只是厂商拿来测试交智商税的“温柔话术”。
所谓“韭菜收割机”,真不是空穴来风。
说白了吧,增程只是过渡期里的“小聪明”,节省了企业的研发成本,但折腾的是用户的钱包和耐心。
等哪天电池技术真的飞跃,纯电动车型补能痛点解决了,增程会成为历史里的笑谈。
现在试图用“高速能耗”这块当挡箭牌,都怪不了咱们爱吐槽,毕竟真相明明白白杵在那里。
一辆车,噪音如雷,追不上对手,加速度软绵绵,电池掉得飞快,维权的声音却越来越大,这怎么能说服人?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都是杞人忧天,何必拔高?
可退一步讲,买回家的那一刻你就能觉出落差,看上去省下的那点油钱,加在残值、维修、电池衰减这些隐形亏损里,合下来其实多花了不少冤枉钱。
而插混呢,技术路线更长远,不挑用车环境,高速纯机械传动、低速油电混合,给的不是调和,而是务实。
最关键的是,老百姓图什么?
图省心、图保值、图长期稳定的体验。
怎么选,明摆着。
居然还有人把增程当神仙水,真该深吸一口“发动机的叫声”,冷静下来重算算账。
过两年再看,谁亏谁赚,一目了然呗。
兄弟姐妹们,增程到底值不值得,适不适合你,用脚想都能明白。
别等交了学费才搞清“可油可电”是一句营销咒语。
面对一堆新花样,心里有点数,才不会“手慢无缘”。
今天不怕得罪人,把话撂这儿了,啥技术靠谱,别自己骗自己。
现在到你表态的时候了,你怎么看“可油可电”这套说辞?
下辆车你还愿意信这一套吗?
留言区见分晓。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