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的黑夜刚刚过去,特斯拉官网的页面像一块冷冰冰的铁,换了新图标,价格数字往下掉,39990美刀——有人说便宜了,不少人说,这和“白菜价”还差着十万八千里,气氛已经有点诡异,像是夜里突然有人敲门,敲得不紧不慢,大家都不敢开灯。
凌晨两点,朋友圈有个做车评的老王发来一句,“Model Y降级上市,天窗没了,后视镜手动,灯光也砍了,特斯拉这是想让人买回去DIY?”老王没睡,他说自己一晚上都在算账,321英里续航,减配的轮毂要多加1500刀,想想还是买个二手的高级版更香,毕竟灯和椅子都全。
再看社交平台,网友“钢铁直男”截图自己被老婆质问:“你说要买特斯拉开回家,这新款连座椅加热都没了,冬天不怕冷屁股?”他回了一句:能开起来,管他呢。底下评论区一片“笑疯了”,却没人真笑得出来,减配的背后,是实打实的钱包缩水。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8号,华尔街收盘,特斯拉的股价跳水,4.46%没了,650亿美元市值蒸发,折合人民币四千六百多亿。有人说这才是大新闻,毕竟普通人一辈子也赚不到650亿,有网友调侃:昨天的钱还在,今天就没了——资本市场的温度计,谁摸谁烫手。
我发短信问了个做基金的朋友,他回得很干脆,“这次降价幅度太有限,市场早就听腻了‘平价神话’,结果盼来个‘微跌’,谁还激动得起来?”他顺手甩了个截图,是分析师Dan Ives的点评:价格只低了5000刀,没啥诚意。原话不长,情绪却很实在,像极了大伙儿的失落。
现场气氛其实很微妙,华尔街不爱,用户吐槽,特斯拉自己的团队却在官网上按部就班地更新着参数,轮毂、座椅、灯带这些小部件,原本都是卖点,现在变成了“缺点”,有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
市场上有声音说,特斯拉这波操作,既没抢下3万美元以下的流量密码,又让“高阶”用户心里添堵——便宜的没便宜多少,贵的反而更难卖。其实这不是新鲜事,马斯克早在去年就把2.5万美元的项目叫停了,说是要把资源砸给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结果一年过去,低价车没影,出租车和机器人也还在PPT里待命。
中国这边还没发售新款,微信群里倒是先炸了锅,大家都在问:这车到底划不划算?有人抢先分析,“美国卖39990刀,按汇率算下来得二十八万人民币,可中国补贴一砍,搞不好更贵。”有人反问,“那你买不买?”——没人真接话,话题一转,聊起了新能源积分和油电混动的优惠。
夜里刷新闻,看到有人翻出特斯拉官方文件,详细列着被砍掉的配置,车内灯光、后视镜、迎宾灯,连后排8英寸小屏都没了,像极了小时候买零食,拆开一看,里面只有半包。“降级版”三个字,在微博热搜上反复刷屏。
我自己琢磨,市场其实没那么傻,用户不买账,不是对钱没概念,是对“减配”这事有自己的判断。价格下来了,可体验也缩水了,买车这事,终究是“买预期”,不是谁便宜就买谁。
换个角度想,特斯拉的降价和减配其实是一场博弈,既想吸引新用户,又怕伤了老用户,平衡得像走钢丝。有人说这叫战略收缩,也有人说是无奈之举。数据不会骗人:2025年10月8日,美股三大指数全线下挫,特斯拉的跌幅最刺眼,科技股们都跟着哆嗦。
采访中,有位刚提新车的用户说,“其实我就想买个能开的,别的都无所谓,可这车越减越像玩具,心里难受。”这话挺实在,不带脏字,却透着一股子无力感。
市场里的“脏数据”比比皆是,有人统计,过去一年特斯拉在中国区的销量增速放缓,二手车价格也在悄悄下滑。没人愿意承认,但大家都心知肚明——高光时刻难再,特斯拉也不再是唯一的王。
对比来看,竞品在3-4万美元区间已经杀得眼红,特斯拉的新车出来,不是降维打击,是“降价自救”,可惜救火的水不够凉,反而烫了自己。
到底谁在主导这场降级大戏?马斯克的推特还在发火星梦,现实里的消费者,算的是每一分钱的账。资本市场的逻辑和用户的感受,像两条平行线,偶尔交错,却总是南辕北辙。
到谁赢了?没人能拍板。便宜的Model Y上市,光环不再,市场冷静,用户犹豫,资本观望。下一步会怎样?没人敢说。凌晨的北美,雨还没停,特斯拉的官网还在闪着冷光,夜色下的选择题,又多了一道难解的填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