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公里续航?又是哪个新势力画的饼吧!”
我刚想开喷,结果发现这话是央视说的。
这就有点意思了,国家队下场,看来这次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真要被干到头了。
开电动爹最烦什么?
冬天续航打骨折,跑个长途得提前规划好哪有充电桩,跟唐僧取经似的,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都到不了。
现在清华那帮高材生,搞出了个能量密度604Wh/kg的固态电池,是现在主流三元锂的两倍多。
啥概念?
就是同样一坨电池,能塞进去的电翻了个倍。
以前500公里就谢天谢地了,现在100公斤的电池包,就能让车跑1000公里。
这下好了,估计以后续航焦虑得换成充电桩倒闭焦虑了。
这玩意儿的牛逼之处,就是把电池里那包容易发火、容易爆炸的“电解液”给扔了,换成了一块不会烧的“固体”。
这可不是简单的换材料。
中科院那帮人搞了个什么“阴离子调控术”,听着就玄乎,其实就是给电池穿了层金钟罩铁布衫。
拿针随便扎,拿锤子随便砸,屁事没有。
甚至扔到200℃高温里,它都能稳如老狗,再也不用担心车停在楼下突然给你表演个自燃。
充电速度也离谱。
以前用快充,上个厕所回来,电量才挪那么一丁点。
现在这固态电池,10分钟就能干到80%。
买瓶水的功夫,又能跑个大几百公里。
这都多亏了一种叫“硫化物”的材料,让锂离子在里面跑得飞快,比在液体里还顺畅。
北方冬天零下30度,电池容量还能保持92%,再也不用担心电动车一到冬天就变“电动爹”了。
别以为这玩意儿还在实验室里躺着。
国轩高科的中试线早就跑通了,欣旺达那个叫“欣·碧霄”的固态电池,年底也要建线。
最关键的是,核心材料价格下来了,那个硫化物电解质,去年还卖七八万一公斤,现在只要一两万。
成本一降,离塞进十几万的家用车里就不远了。
这事闹的,以后车企也不用头疼怎么给电池降温了,省下一大堆复杂的冷却系统,造车成本又能降一截。
电池轻了,车里空间大了,还能多塞点舒服的配置。
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不光能开上跑一千公里的车,以后修车保养可能都便宜点。
所以说,这次不是某个零件的小打小闹,是整个链条都熟透了。
从材料到工艺再到生产线,全都打通了。
央视这回报道的,不是一个遥远的“黑科技”,而是已经踹开大门的“现在”。
开着电动车,想去哪就去哪,不用看续航脸色行事,这日子,真不远了。
燃油车最后的遮羞布,算是被彻底扯下来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