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可能是万分之一,但生命只有一次。”
当理想官方针对MEGA起火发布深情公告后,舆论场上出现了罕见的纠结。
创始人直接沟通和主动召回引发了普遍的好感,也有媒体和网友针对尚不清晰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连续的追问。
10月23日深夜,上海徐汇区一辆理想MEGA在正常行驶中起火。行车记录仪显示,起火前无碰撞或底盘磕碰,车底先出现火花,约10秒内连续爆燃并引燃车底,两名乘员及时撤离,无人员伤亡。
事发后,理想汽车发布公告主动召回“2024款理想MEGA共11,411辆”,表示将免费更换冷却液、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同时通过云端预警、400客服与车机Ecall落实应急救援。创始人李想也通过微博发声称将全面配合调查,开展专项排查与OTA策略优化,并强调“事故可能是万分之一,但生命只有一次”。
公告发布后,媒体与网友关于安全问题的追问并未停止。
第一财经评论指出,按照行业惯例,冷却液由整车企业统一灌注,且电池、电机等多部件通常共用同一款冷却液,供应商多为第三方。近五年电池起火事件多与碰撞或工艺因素相关,因冷却液腐蚀渗透导致短路进而起火的情况较为少见。文章追问:为何新车在短期内会出现冷却铝板腐蚀?国标试验是否充分、执行是否到位?新车测试周期是否因市场竞争而被压缩从而验证不足?并指出,理想在产品节奏上的“快”是行业缩影,车企应在“上市时机”与“验证周期”之间做更稳健的取舍。
太平洋汽车则从行业媒体视角对理想官方解释提出审视:冷却液究竟是真相还是“背锅侠”?问题是冷却液本体,还是系统工程层面的设计、公差、密封与材料耐蚀性的综合因素?在严苛的防腐测试前提下,为何未能提前“拦截”问题?召回策略是否足够、后续风险如何隔离?文章强调信息透明与技术细节披露的必要性。
而网友观点呈两极分化。一部分认为理想响应迅速、主动召回、硬件直换,态度与节奏到位;另一部分则质疑将问题单点归因于冷却液的解释不够充分,期望企业“把问题说透、打消顾虑,后续才敢放心用车”。
有网友追问:“2025年款更换了冷却液,是否意味着更早就发现了问题?对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感到担忧。”
同时,网络上的诸多疑问仍待进一步说明,包括从腐蚀到渗漏再到热失控的全链路机理与验证数据、预警到停车与救援的执行闭环与强制策略、在用车主“可否继续使用”的场景化指南与产能保障计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