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巨头因芯片短缺拉响停产警报,对中国车企的影响呈现多维度的复杂格局,既有短期出口受阻的压力,更蕴含长期产业升级的机遇。以下从供应链、市场、技术、政策四个层面展开分析:
出口业务面临短期阵痛安世半导体事件导致欧洲车企供应链中断,中国车企对欧出口车型受间接波及。例如,上汽 MG 品牌因依赖安世的功率半导体,部分车型交付周期延长至 6 个月以上。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最高 45.3% 的关税后,叠加芯片短缺,中国车企出口利润率进一步压缩超 50%。不过,中国车企通过在匈牙利、德国设厂(如比亚迪匈牙利基地 2025 年投产)逐步规避关税与供应链风险,预计 2026 年本地化生产比例将提升至 30% 以上。
本土供应链稳定性优势显著中国车企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已形成自主供应能力。士兰微的车规级 SiC MOSFET 模块已批量供应特斯拉 Model 3/Y,2025 年订单额超 5 亿元;地平线征程系列智能驾驶芯片量产出货突破 1000 万套,覆盖 400 余款车型,成为全球第三大车载智能芯片供应商。国内 8 英寸晶圆产能利用率达 92%,车规级 MCU、功率半导体自给率分别提升至 12% 和 35%。比亚迪、蔚来等企业通过 “垂直整合 + 库存冗余” 策略,芯片储备周期达 3-4 个月,显著高于欧洲车企的 10-20 天。
国际市场份额争夺白热化欧洲车企因芯片短缺减产,为中国品牌腾出市场空间。2025 年 10 月,比亚迪在德国市场销量同比增长 120%,其元 PLUS 车型凭借本土化供应链优势,交付周期仅为大众 ID.4 的 1/3。然而,欧盟《芯片法 2.0》要求 2030 年本土芯片产能占全球 20%,并通过碳关税等非关税壁垒限制中国产品,可能削弱中国车企的成本优势。
国内智能化需求驱动芯片升级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44%,L2 + 级智能驾驶车型占比超 30%,推动高算力芯片需求激增。地平线征程 6P 芯片(560TOPS 算力)已搭载于星途 ET5 等车型,实现 “中国版 FSD” 功能,2025 年市场份额预计从 12% 提升至 25%。政府出台《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建立覆盖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的全链条认证体系,加速国产芯片上车。
成熟制程产能全球领先中国在 28nm 及以上成熟制程领域占据全球 50% 以上产能,车规级 MOSFET、二极管等基础芯片市占率超 60%。华润微的车规级 SiC MOSFET 进入主流车厂验证阶段,2024 年销售额同比暴涨超 100%;闻泰科技上海临港 12 英寸晶圆厂年产能 36 万片,重点保障车规芯片供应。
高端技术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地平线 BPU 架构算力十年提升超 1000 倍,征程 6 系列芯片支持城区 NOA 全场景智驾,性能超越英伟达 Orin-X 组合;华为昇腾 610 芯片(400TOPS 算力)已通过 AEC-Q100 认证,搭载于问界 M9,在德国自动驾驶测评中得分超越宝马 i7。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加速 7nm 车规芯片研发,预计 2026 年实现稳定量产,届时国产高端芯片自给率将突破 25%。
顶层设计强化战略支撑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方案,明确 2025 年汽车芯片国产化率目标 25%,2030 年达 70%,并设立 200 亿元专项基金支持功率半导体、车规级 MCU 等领域。国家大基金二期注资超 200 亿元,重点投向士兰微、地平线等企业的先进制程产线建设。
标准与认证体系完善中汽中心建立 “3+X” 汽车芯片测试评价体系,发布国内首个 MCU 控制器芯片功能安全 ASIL-D 认证、首个国产 RISC-V CPU IP 功能安全认证,推动国产芯片通过严苛车规验证。2025 年 1-9 月,已有 12 款国产芯片获得 AEC-Q100 认证,同比增长 200%。
高端设备与材料依赖仍存光刻机、刻蚀设备等关键工具国产化率不足 20%,车规级 AI 芯片设计仍依赖 Cadence、Synopsys 等 EDA 工具。尽管士兰微 8 英寸 SiC 产线封顶,但 6 英寸 SiC 衬底良率仅 60%,与 Wolfspeed 的 90% 存在差距。
生态协同需持续加强芯片企业与车企需深化联合研发。地平线与比亚迪成立 “智能驾驶联合实验室”,针对 BEV 架构优化芯片算力分配,使算法迭代周期从 6 个月缩短至 2 个月;华为与长安汽车合作开发车规级 AI 芯片,采用 Chiplet 技术降低对先进制程的依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