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李想最近变得挺不一样的。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和“理想汽车”的红火绑在一起,但再往细想,这位创始人过去可是“嘴上功夫”出了名。2023年,那可是李想最狂傲的一年,他社交媒体上的虎狼之词像是打了鸡血,什么“友商那仨瓜俩枣的销量没啥好干的”之类,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自信——咱们也得承认,那年理想汽车全年销量扔出去一增长182%,这话说得还真不违和。
但等到2024年,形势突然就变了。从年初Mega被吐槽开始,李想就悄无声息地远离了社交媒体,甚至还几次停更。再到年底,虽然他恢复了发声,但语气上已经和从前判若两人。不仅不嘲讽友商一句,甚至连之前的强硬风格都找不到了,变得平和、周到,还学会了“低头”。说来奇妙,他个人素质提升了,可是销量的表现却开始走下坡路。不仅增速从原来的遥遥领先直接掉到友商水平,今年6月甚至直接砸了锅,同比下滑了24%。那还没完,接下来的几个月居然越跌越多,最高的时候,月销量同比居然跌了超过40%。
有意思的是,大家开始调侃李想的这个现象了。有人说,他好像开启了一种奇怪的技能——“个人素质越高,销量就越差。”听起来像啥因果报应,但真要细品,其实不尽然。有人看得更明白:“理想汽车的销量才是真正撑起李想的底气。”确实,理想汽车最风光的时候,李想的那些言论怎么听都感觉底气十足。可一旦数据下滑,是个聪明人都会意识到:再咋牛,也得让外界觉得你“更有担当”不是?7月的时候,他干脆开了某音账号,用自嘲的方式解释自己以前愤怒时脱口而出的叱咤“听我讲完”,甚至上镜时还紧张地摆着双手合十微笑求网友“放过”,这波操作说实话挺真诚的,点赞量一度冲了一把,有人说李想变懂事了。
但乍一看李想如今卖力改人设,认错求原谅努力得劲,可效果却并不好,粉丝量平平,点赞数也不如意。他的问题在哪儿?许多人都认为,李想现在的表现,和他过去的风格,乃至他的内心秉性,是违和的。这么一说就懂了,其实他是在“演”,所谓的平和谦虚,可能更多是一种策略,而非出于真心。可在当下这个社交媒体时代,真诚和自然,比起演出来的形象,更能打动人,对吧?
或许这股转型风也能解释最近的一些动态。有次理想汽车发布i8,居然玩了一出反智营销,还拿卡车做撞击视频,把一辆东风卡车直接撞得四轮飞离地面。这种营销视频之前估计得被网友喷翻,可事情怪就怪在,本来舆论最可能手撕李想的时候,反而没人发难他个人,更多指责的是理想汽车的“虚伪”。咋说呢,这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抽身。李想想躲在幕后,而“理想汽车”开始变成公司责任的正面代替,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成功。
但风口浪尖这事,它从不会轻易散去。比如最近上海街头有辆理想汽车的Mega发生了自燃事故。整件事的场景细节都能让人脊背发慌:从车底冒出火星到燃起熊熊大火,不过区区十秒,而车内驾驶员连滚带爬地从副驾驶位逃生。看完现场的许多网友不仅开始质疑理想汽车的安全性,更对纯电动车“烧起来太快”的问题产生了莫名恐惧。没过多久,舆论几乎盖不住了,大家都盯着理想汽车等个说法。
这一回,理想选择了积极回应。它宣布主动召回超过1.1万辆可能存在隐患的Mega,这个声明发布后,倒是受到不少舆论肯定,甚至有人点赞他们正视问题的态度。李想也象征性地转发了这份声明,评价的话挺平和:“生命只有一次,是百分之百。”这话看上去还挺醒目,似乎在努力传递一种责任感。
这么Mega召回事件对李想和理想汽车的形象,其实是有好处的。不仅树立了负责任的品牌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进一步的“去李想化”。理想汽车现在的销量下滑,实话说并不意味着它不行了,只是之前的表现异常突出,而如今回归了正常。
讲到这里,这被动高光和主动低调的人设变迁,能否顺着这波反击,为理想汽车的下一步打下基础?这是个值得我们继续观察的问题,或许,这才是理想汽车真正该有的样子,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