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被坑!车企“文字陷阱”涉嫌违法,消费者有权全额退还

前言

买车的时候,谁没被那些车企海报上的“低温续航第一”或者“三电终身质保”给折服过?

仔细一琢磨就知道,“低温”其实指的是5℃-15℃的适宜范围,而所谓的“终身质保”只针对第一任非运营车辆的车主。这些重要的限制条件都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小字里,好多人都被蒙在鼓里,结果付了钱才发现自己中了“文字陷阱”。

要不你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觉得商家是在耍点花招,自己却只能忍气吞声、吃亏不吐不快?

切勿被坑!车企“文字陷阱”涉嫌违法,消费者有权全额退还-有驾

你知道不?那些车企靠大字吹嘘优势,用小字掩盖关键内容的行为,早就涉嫌违法了。消费者完全有资格要求退还全部购车款,要面对这样的侵权,我们还能选择忍气吞声吗?

切勿被坑!车企“文字陷阱”涉嫌违法,消费者有权全额退还-有驾

光鲜话术下的信任陷阱

一看车企的宣传海报,总能遇到那些醒目的“全球第一”或者“同级最优”字样,可一转头,角落里的小字可是藏着不少“陷阱”。

有款车打着“2200 MPa超强钢加持”的招牌,可仔细一看,小字里写明只是材质名字罢了;还宣称“三电终身质保”,实际上只覆盖“首任非运营车主”;就连“低温续航第一”,所谓低温,也不过是5℃到15℃的舒服温度范围。

切勿被坑!车企“文字陷阱”涉嫌违法,消费者有权全额退还-有驾

有人曾直言这是行业里的不成文规矩,类似的文字游戏,车圈里早就见怪不怪了。

比起那种小字游戏更让人觉得扯淡的是订单注水的“数字神话”,新车一出来就喊什么“72小时小订破万”,结果交付的货根本没达到宣传的百分之一。

更让人震惊的是,有些车企把能全额退的钱当做宣传噱头,把本应反映实际需求的订单数据,彻底变成了骗取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把戏。

有位汽车专家指出,“相信的人就会上当”,因为这些数据没有行业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第三方的监督,全靠车企自己吹嘘。

切勿被坑!车企“文字陷阱”涉嫌违法,消费者有权全额退还-有驾

消费者最能感受到实情,有的被那些“爆款”假象迷惑,硬着头皮下单,却得忍受漫长的提车等待;还有的发现实际开起来跟宣传差距非常大,维权时却因为当初那些隐藏的小字条款陷入被动境地。

这种靠信息不对称来做营销,根本就是在透支消费者的信任感。

车子不是用完就扔的商品,一次差劲的感受,可能会让买家对整个品牌甚至这个行业都打了个问号。

切勿被坑!车企“文字陷阱”涉嫌违法,消费者有权全额退还-有驾

乱象根源

这些营销怪现象的背后,藏着互联网跨界力量引发的行业规则大变样。

习惯了“刷单”、“刷流量”的互联网公司一旦跨入汽车圈,就把在消费电子产品里用惯了的那些营销套路搬了过来。

在他们看来,汽车和手机、耳机其实一样,都是靠制造稀缺感、炒作短期数据来带动销量的。

切勿被坑!车企“文字陷阱”涉嫌违法,消费者有权全额退还-有驾

他们倒忽视了最关键的点:汽车可是社会合作性特别强的东西,关系到驾驶者和路上人的生命安全,这跟那种自主性很强的消费电子产品本质上可不一样。

公共关系专家总结得真到家:互联网带来的营销新玩法虽没啥问题,但绝不能偏离汽车行业的本质特性。

要是汽车厂家太迷恋搞花样营销,忽略了对核心技术的钻研,最后只会走进“宣传声势压倒产品实力”的怪圈。

必须提防的是,这类短 sight 的做法正在推动“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让整个行业的生态越来越糟糕。

切勿被坑!车企“文字陷阱”涉嫌违法,消费者有权全额退还-有驾

那些专注于造车、重视品质的公司,因为“数据不够亮眼”而被资本冷落,而那些擅长营销造假、炒作热度的企业,却一举盈利,这让越来越多的车企不得不陷入这场低水平的内耗大战,形势越来越尴尬。

切勿被坑!车企“文字陷阱”涉嫌违法,消费者有权全额退还-有驾

返璞归真

让人稍微觉得心里踏实点的是,汽车行业各种乱象,已经促使监管部门和行业从业者一起开始了深入的反思。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年头的时候就出面提倡,明确要求停止那些容易让人误会的销量周榜,然后还呼吁整个行业把注意力放到技术创新和服务提升上。

多个部门也纷纷行动起来,开展专项整治,把虚假广告、网络水军啥的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当成重点查办的对象。

切勿被坑!车企“文字陷阱”涉嫌违法,消费者有权全额退还-有驾

市场监管部门也在积极推动“虚假营销行为认定办法”的制定,想要根本解决“违法无惩罚”的问题。

这些措施就像一针灵药,正一点点帮着降下那份持续不退的营销乱象的高烧。

业内开始逐渐出现更理性的看法:一些车企不再坚持“小订”这种方式,改用“直接交车”的办法,用实际的交付数据来回应市场的期待;还有公司专注于打好用户关系,通过不断积累口碑,销量也变得稳步增强。

切勿被坑!车企“文字陷阱”涉嫌违法,消费者有权全额退还-有驾

这些例子明显表明,真正的市场竞争力从来不是靠虚假数据堆砌或者文字的花招来打造,而是根植于优质的产品质量和稳固的用户信任基础上。

对车企来说,与其花那么大功夫琢磨那些花里胡哨的营销话术,不如把心思多放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毕竟,汽车的真正价值,最后还是要靠用户日常用车的实际体验来体现的。

车身强度合格不合格、续航表现是不是靠谱、智能驾驶靠不靠谱,这些才是真正牵动消费者心里最重要的点。

从法律角度讲,早就有明确要求:广告宣传得“真实、清楚、明了”。任何想靠投机取巧 dodge责任的做法,最终都逃不过市场的惩罚。

切勿被坑!车企“文字陷阱”涉嫌违法,消费者有权全额退还-有驾

结语

汽车行业的角逐,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真本事。

当市场的嘈杂声音渐渐散去,能坚持在赛道上的,肯定都是那些专心搞研发、踏实做产品的公司。

消费者真正关心的,并不是那些一夜爆红的“数字热点”,而是一个安全又靠谱的出行伙伴;至于行业嘛,渴望的也不是短暂的流量冲击,而是建立一个长久稳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

只有放下浮躁心态,重新找回造车的本源,才能让中国汽车业稳步前行,走得更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